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莱芜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的通知
字号:
大 中 小



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莱芜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的通知
莱芜政办发〔2023〕3号
各功能区管委会,各街道(镇)办事处(人民政府) ,区政府各部门,区直各企事业单位:
《莱芜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莱芜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
茶产业是我区特色产业之一,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我区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优势分析
(一)综合现状
近年来,我区茶叶基地规模稳步扩大,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三产融合日趋完善。
1.基地规模稳步扩大。2023年,我区茶叶种植主要分布于高庄街道、口镇街道、苗山镇、大王庄镇、寨里镇、茶业口镇、和庄镇等7个镇街,茶园面积发展到5300余亩,茶叶年产量达到100余吨,加工量300余吨,年产值8000万元。围绕茶产业,发展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1个,省级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处,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处。
2.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围绕茶产业,先后发展茶叶企业6家,发展茶叶合作社、家庭农场5家,从事茶叶经营的公司(门店)150余家,年销售茶叶2000余吨,销售额达到4.86亿元,带动社会就业2000余人。培育以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主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家庭农场1家,培育拥有“SC(或QS)”认证企业2家。
3.品牌知名度持续提高。我区茶产品拥有自有商标11个,“三品”认证产品2个,“莱芜干烘”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1家茶企入选“中国茶企100强”,“齐鲁干烘”品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老字号”、“山东省旅游商品”和“中国消费者满意名特优品牌”,丹参茶荣获中国林博会银奖、“一种白花丹参茶及其生产方法”获得发明专利。
4.三产融合取得良好开端。我区新建在建市级以上以茶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项目1处,各级茶旅融合示范基地3个,为茶园观光、度假、旅居、康体、养生打下了基础;以姜茶为代表的茶酒、茶饮、茶食等茶叶衍生品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产业链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二)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莱芜茶具备一定的种植基础,莱芜地区“南茶北引”茶叶种植主要在1968年到1971年,先后在高庄、口镇、苗山、大王庄、寨里、颜庄、常庄等9个公社、51个村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为发展茶产业奠定基础。同时,全国茶叶种植水平提升较快,适宜北方种植的茶树品种更加丰富,种植技术更加成熟,加之北方的日照茶、崂山茶、泰山茶都有长足发展,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
2.气候优势。我区位于地理坐标为北纬36°02'46″~36°33'10″,东经117°19'04″~117°58'05″,和青岛崂山处在同一纬度,自然气候、土壤条件、环境质量标准,比较适宜茶树生长。由于山地资源丰富,且大部分土壤质地以矿分布为主,显酸性至中性,有利于茶树种植,尤其是莲花山区,年降水量接近800mm,且多集中在夏季,过去有“七十二场浇花雨”之说,空气新鲜湿润,光照充足,河谷一年四季流水不断,为茶产业发展创造了先天条件。
3.研发优势。“齐鲁干烘”继承保留莱芜老干烘茶传统制作工艺,非遗制作技艺持续改造提升,创新增加“做青”、“湿胚渥堆”、“干胚渥堆”工艺,同时融入大红袍加工工艺,产品品质明显跃升。“齐鲁干烘”的传统制茶技艺荣获“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品荣获“山东老字号”等荣誉称号。山东五福茶业与安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长期开展战略合作,制作技艺日趋精湛,使“齐鲁干烘”呈现出更加鲜明的品质特征。茶品叶大梗长,乌褐油润,汤浓色重,具有浓烈的老火香,同时可消食化腻、养胃健脾、提神解乏等功效。白花丹参研究开发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
4、加工优势。有政策引导和龙头企业带动,山东省颁布《山东省“十四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原莱芜市先后制定《莱芜市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5年)和《莱芜市茶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为茶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遵循和指导,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山东五福茶业有限公司、山东凤城茶业有限公司、莱芜紫光生态园有限公司等一批茶叶种植经营龙头企业正在不断壮大,在茶产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典型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
(三)存在问题
1.基地建设有待加强。我区茶叶种植起步晚、规模小,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多数起步于2013年,总面积仅占全省的1%左右。良种化率低,绿色食品认证2个,无有机认证茶园。茶园综合管理水平不高,多数茶园的规划与设计尚不完善,茶园土地区块规划、道路网建设、排水蓄水系统、防护林营造等未得到合理配置,茶叶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低,茶区生态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
2.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我区茶叶企业仅有11家,小、散、弱问题比较突出。茶叶加工厂普遍规模较小,带动力偏弱。加工技术装备滞后,年加工能力过万斤的企业仅有5家,机械化程度低。目前茶叶企业仅有全自动清洁化加工生产线1条,初制加工以家庭作坊为主,品质得不到保障。茶叶专业技术人才不足,茶叶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不高。
3.品牌集中度低、影响力弱。茶叶品牌“少、乱、杂”,虽然“齐鲁干烘“品牌有一定影响力,但品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整合资源优势不明显,品牌带动效应不突出。多数茶叶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不足,营销网络建设不完善,营销部门和营销网点较少,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营销手段应用不足。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发展布局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打造品牌为主线,以市场建设、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政策支持,扩大产业规模,加强基础建设,推广关键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精深加工,努力实现全区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目标
落实扶持措施,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茶产业成为特色农业新的增长点,实现让茶农增收、茶企增利、财政增税,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到2027年,我区茶园总面积达到2万亩,茶叶产量达1000吨。培育高标准、现代化、智能化中大型茶叶加工企业4个,培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2个。
(三)发展布局
立足莱芜茶叶资源禀赋,规划“一圈、两核、三线”的产业发展布局,建立高纬度北方茶鲁中基地,打造特色茶产业发展样板。
1.生产布局。“一圈”,依托我区外周高庄街道、苗山镇、大王庄镇、寨里镇、茶业口镇、和庄镇为重点,集中打造类似布局类似高庄街道莱芜茶生产基地。
2.加工布局。“两核”,以高庄街道为核心布局“齐鲁干烘”精深加工茶叶园区,以苗山镇为核心布局“白花丹参”特色茶精深加工茶叶园区。
3.融合发展布局。“三线”,依托莲花山、香山、龙山三个重点景区,培育三条茶旅线路,实现茶旅深度融合,打造推介一批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茶博物馆、茶主题庄园。
三、发展重点
(一)创建优质茶园,打造现代茶叶园区
1.按照“连线成片、规模集约发展”的原则,采取入股、出租、合作等方式,利用土地“三权分置”政策,促进茶园向龙头企业、合作社、种茶大户集中,实现老片扩新片,消灭茬花地,培育一批茶叶基地园区。
2.以区域化布局为依托,大力创建优质高效标准茶园。在高庄街道张家庄村、苗山镇苗山四村、大王庄镇石屋子村、寨里镇公家庄村、茶业口镇南嵬石村、和庄镇上佛羊村分别创建规模种植面积较大的优质高效生态茶园,以创建高效生态茶园为契机,集成推广关键技术,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单产。
3.以先进科技创新应用为支撑,加快低效茶园改造升级。在五福茶业莲花山基地根据树龄状况,积极保护老茶树,对老龄茶园更新提升,带动老龄茶园更新复壮。应用土壤改良、肥水调控、越冬防护等配套技术,带动低效茶园改造升级。
4.建设莱芜茶种植资源圃。鼓励开展自选、自育、自繁、自用茶树良种活动,开展地方优良原生茶树种质资源造册登记和古茶树、特异性状优良单株调查收集,收集保存全茶树种质资源,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
(二)培大育强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
1.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和培育凤城茶庄、金莱集团、六穆茶叶等一批本地茶叶优势企业成为市级龙头企业,支持五福茶业争创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
2.优化营商环境。用活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措施,强化投资与产业精准对接,鼓励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兴建中大型茶厂和优质茶基地4处。以山东济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五福茶业有限公司为支撑,打造茶叶核心示范区和标准茶园1处。
3.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房。加快五福茶业、凤城茶庄、六穆茶叶等现有企业扩建改建,引导企业更新制茶设备,提升工艺水平,推行清洁化加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鼓励企业从事茶叶精深加工,实施茶食品、茶饮料、茶用品、茶旅游产品等多门类开发,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茶叶附加值。
4.坚持市场导向。实施茶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适度开发新产品,形成高、中、低档茶产品协调生产的产品结构新格局。
(三)高端化培育茶叶品牌,扩大影响力
1.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对山东五福茶业有限公司的“齐鲁干烘”、山东凤城茶业有限公司的“金凤城”、莱芜紫光生态园有限公司的“岳圣”、龙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龙山大观”、莱芜上佛羊村茶叶合作社的“六穆”等品牌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十企业品牌”双品牌扩张,重点打造3-5个有影响力知名企业品牌。
2.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创建特色品牌。统筹部分涉农资金进行跟踪扶持,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加大对重点区域品牌、重点茶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的宣传推介力度,叫响莱芜茶叶品牌,放大品牌综合效应。
3.鼓励引导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等名牌商标,积极举办参加茶博会,鼓励企业参加“中茶杯”、“国饮杯”等茶叶质量评比活动,扩大茶叶知名品牌群体。
4.利用有影响力的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通过国内外会展、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在茶产区、高速路口、机场、旅游景点等明显位置增设标志牌,多方位宣传茶叶品牌。
5.拓展营销渠道。实施莱芜茶进学校、进社区、进饭店、进写字楼等营销方案,不断拓展营销渠道。鼓励企业在全国重要城市设立体验中心、体验店,构建体验营销的商业模式,提高茶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促进茶业融合化发展,弘扬茶文化
1.积极开发“茶之旅”等旅游项目。结合全区旅游发展规划,以莲花山、香山、龙山等重点景区,建设茶旅游观光点,培育莲花山、香山、龙山等涉茶旅游景点,打造融赏茶、采茶、炒茶、品茶、购茶于一体,观光体验、休闲养生、生产生活多功能兼备的生态茶园。
2.推进茶叶电子商务建设。充分发挥“泉水人家”、“嬴味莱”等平台作用,利用“京东莱芜区特色农产品馆”,扩大茶叶网上销售。鼓励企业在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利用线上线下促销,拓宽营销渠道。通过网红直播策划,改变饮茶场景,加入多元化、年轻化的包装和网络化语言的输出等方式,打造“网红茶”。实施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茶产品交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推动茶叶生产、种植、储藏、物流及销售进入全新发展领域。
3.弘扬莱芜茶文化。挖掘整理“南茶北引”历史文化,“齐鲁干烘”非遗制茶技艺持续改造提升,谋划建立莱芜茶文化博物馆和综合型展示基地,发挥全区丰富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组织开展茶文化研讨会,不断提升茶文化的影响力。引导企业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茶包装、茶文化产品,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4.谋划茶产业项目,推动融合发展。依托莲花山茶旅田园综合体、丹参国家产业强镇、高效特色产业平台、“一村一业、一村一策”等项目,谋划打造茶园综合体和茶主题健康生活目的地,促进茶产业融合发展。
(五)着力建设标准化体系,提高茶产品质量
1.完善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标准规程。建立健全自上而下涵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为全区茶叶标准化发展提供依据。
2.加强第三方认证工作。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展“三品一标”、“QS”和“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等认证,提升企业质量管理和产品安全水平。
3.加强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建立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3处以上,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4.建立相关部门单位联动协作机制。加大鲜叶和干茶抽检力度,完善莱芜茶叶质量监督追溯平台建设,强化茶叶市场综合整治,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茶杯里的安全。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茶产业发展列为一项重点工程,明确工作任务、落实部门单位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推行部门单位联动,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水务、农业农村、文化旅游、供销、园林绿化和林业发展、商务等部门,密切协作、通力配合,形成助推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行业组织建设,强化莱芜茶协会组织职能,支持和完善茶叶行业社会服务体系。支持行业建立专业协会、联合会、产业联盟、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为企业、茶农和茶叶经营者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二)强化政策引导
围绕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各街道(镇)和相关部门单位要在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建立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库。做好申报项目的调研、论证、筛选、储备工作,优先保障茶产业用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优先保障用地指标。转变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深入实施联系服务保障机制。提升拓展茶产业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做大做强莱芜茶产业。
(三)强化资金扶持
统筹考虑特色农业发展资金,在茶产业发展方面给予资金政策倾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整合上级各类涉农财政性资金优先支持三产融合建设,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涉农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支持政策,加大对标准茶园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产品认证、知名品牌推介、高端市场开拓和茶文化挖掘等的资金扶持力度。
(四)强化科技支撑
注重茶树品种、茶园建设、安全生产、茶叶加工、茶叶机械、精深加工、功能茶品等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参与茶叶技术创新,积极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快技术推广,普及新兴先进技术,提高茶园集约化生产水平,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组织化运行和产业化经营,使茶区硬件环境明显改善,全面提升茶叶综合生产和产业竞争能力,有效带动全区茶产业发展。以有机茶开发为突破口,着力推动绿色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改善加工条件,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
(五)强化人才保障
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加强自身研发机构建设,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茶叶加工等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加快培育本土用得上、留得住的茶产业专业人才。加强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指导和服务茶叶生产的能力水平。成立莱芜茶专家委员会和茶艺师队伍,充分发挥莱芜茶专家和茶艺师骨干在莱芜茶加工、品鉴、功效、茶文化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新型职业茶农,引导和鼓励茶叶从业人员参加“园艺工”、“茶艺师”、“评茶师”、“炒茶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