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大队正高级工程师鲁峰解读《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莱芜区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字号:
大 中 小



鲁峰,男,53岁。现任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大队地质勘查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专业正高级工程师。主持完成了《山东省鄄城县地热资源普查》《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地热资源普查》《山东省济南市匡山地区矿泉水勘查》等各类报告50份以上。发表论文12篇,专著2部,取得实用新型专利3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厅局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先后获得国土资源部(今自然资源部)北方五省抗旱打井找水“先进个人”,局级“优秀共产党员”,院级“优秀党员”、“院级劳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莱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24年5月30日发布了《莱芜区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方案的出台是对全区过去一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的总结及对2024年防治形势的科学分析研判。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2024年莱芜区将面临较往年更多的降雨,加上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带来的气候不稳定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显得更为紧迫重要。
问:制定《莱芜区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总体考量是什么?
答:1.地质环境特点。莱芜区地处山东丘陵地带,地质结构复杂,东部、北部和南部山区地形地貌多变,地表松散物质丰富,加上裂隙发育,使得该地区在强降雨条件下易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而在莱芜盆地,岩溶发育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过度开采和地下水位波动,岩溶塌陷成为另一主要地质灾害隐患。例如,凤城街道孟家庄村至张家洼街道曹东村一带,灰岩分布广泛,裂隙发育,汛期地下水位的频繁变化使得岩溶塌陷风险显著增加。
2.防灾减灾需求。鉴于莱芜区的地质环境,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和基础设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集中,使得防灾减灾需求日益迫切。据统计,2024年度全区已识别出7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在9个重点防范区,涉及众多居民和重要基础设施。因此,政府必须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确保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行,同时,对已知隐患点进行治理,减少灾害发生概率。此外,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的提升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降低灾害发生时的伤亡风险,确保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问:《莱芜区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答:1.易发区监测预警。《莱芜区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特别关注了地质环境复杂、易发地质灾害的区域。如东部、北部、南部山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区,以及莱芜盆地的岩溶塌陷区。针对这些地区,设立固定监测点,利用专业设备实时监控地表形变、地下水位变化等关键指标。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隐患点排查整治。对已知的7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方案制定了详细整治计划。各责任单位负责定期巡查,确保危险区域明确标识,周边居民充分了解风险。对于存在严重隐患的地点,如因开挖坡脚导致的高陡边坡,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手段,确保居民生命安全。同时,对历史灾害点进行“回头看”,确保治理效果,防止隐患复发。
问:《莱芜区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特色亮点有哪些?
答:1.先进技术助力隐患点确定。地质技术单位在调查评估阶段,运用先进的地质测绘技术、物理勘探手段以及地质建模方法,对区域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基础地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精准识别出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区域和潜在隐患点,并详细分析其形成机制、稳定状态和可能的影响范围。通过开展汛期前全区拉网式排查、分析、研判,最终确定了2024年莱芜区地质灾害隐患点。
2.隐患点治理降低灾害风险。方案特别关注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采取了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如清理危岩、坡体加固、修建挡土墙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易发区的灾害风险。
3.公众教育构建防灾社会体系。方案强调了防灾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举办各类讲座、演练活动,以及在社区广泛传播地质灾害知识,提升了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建立了区-镇(街道)-村三级完善的群测群防体系,确保一旦发生灾害,负责人及时预警,居民迅速识别,熟悉逃生路线,并能及时向安全地带转移。这种全社会的防灾教育和参与,形成了一个有力的防灾社会网络,极大增强了莱芜区的灾害应对能力。
解读机构及咨询方式
政策解读单位:济南市莱芜区自然资源局
具体联系人:亓锦
咨询电话:0531-76282157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