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中心小学“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字号:
大 中 小



为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 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专业素质,根据省教育厅《2023年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程目标
根据山东省2023年“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总体规划,我校2023年继续依托山东省教师教育网,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的方式,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组织教师完成不少于24学时的网络课程学习,引导全体参训教师研究课、上好课,积极参加区、市、省级、教育部晒课和赛课活动。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下简称“优课”)活动,促进学习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推动教师专业阅读:试点探索基于诊断测评的教师精准化选学;探索整区域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与指导的有效模式;探索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实施的有效路径,推动学习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升研修实效。
二、参训人员范围
凤城街道中心小学全体教师,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
三、实施环节
工程实施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专业指导和实践应用。
(一)课程学习。参训教师通过“山东省教师教育网”个人空间(PC端)或手机 APP“老师圈”开展课程学习,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完成学习任务可获得24-28学分。
1.必修课程学习。包括学科必修和通识必修。学科必修课程为研修平台结构化随机推送的3个市级优秀课例,每个课例1学时,共3学时。通识必修课程为师德师风建设专题2学时。参训教师完成必修课程规定的学习任务,经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
2.选修课程学习。包括学科选修和通识选修。学科选修课程包括统编教材培训、课程实施培训和课例点评等。通识选修课程包括师德师风建设、班级管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与生涯规划指导、STEAM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教育评价、学 校创新发展、新课程实施与评价等。选修课程,参训教师在学校选定的专题内,结合平台智能推送的选课建议,自主选学19-23 学时(其中,学科选修课程不受学校选专题的限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学分。
研修平台提供电子图书供教师自主选读。参训教师可通过平台积极参加荐书活动、经典共读活动等,优秀的读书活动成果,可奖励继续教育学分(专业阅读操作及学分奖励说明见平台)。
(二)专业指导
学校应结合实际确保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与分层指导的有效模式扎实推进。
(三)实践应用
参训教师要将所学、所获有效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积极推动教育创新发展。要依托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积极参加课例创建、课例研究和观课评课等活动。学校要在深入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好个人创课、逐级晒课和赛课活动,持续提升参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例创建的水平。
四、时间安排
教师信息采集时间:7月10日前
报名时间:7月15日前
选课时间:8月11日-9月15日
课程学习时间:8月15日-12月31日
专家指导时间:2023年8月15日-2024年4月30日
五、组织管理
(一)责任明确完善“协同管理、分工负责、以校为主”的工作机制。学校校长是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
(二)落实教师学习场所和网络条件保障,明确本校教师课程和专题的集中研修时间表,督促、引导教师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探索有效路径,推进网络研修常态化、校本化。
(三)结合学校实际与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不超过6个通识性专题供教师自主选学(其中,师德师风建设专题为必选专题);要制定课程学习、专业指导、考核评价、成果物化等活动方案,落实教师学习场所和网络条件保障,督促、引导教师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利用平台电子图书资源,积极组织参训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荐书活动,营造“书香齐鲁”良好氛围。
六、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
组长:李洪林 陈彩霞
副组长:亓晓燕 刘念霞 李伟 李军伟 张艳艳
工作小组
组长:陈彩霞
组员:亓晓燕 刘念霞 李伟 李军伟 张艳艳及教研组长
(二)不向参训教师收取任何费用。
(三)工程结束后,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参训教师,经考核合格,登记相应学分。学校要提交工程总结报告。
(四)建立教师培训登记建档制度。学校将组织的远程研修培训活动材料整理建档。
(五)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师教育成绩纳入教师晋职晋级、评先树优和教师年度考核中,全面加强教师的专业培养和教师培训工作。
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中心小学
2023.07.07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