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莱芜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字号:
大 中 小
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莱芜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莱芜政发〔2025〕2号
各功能区管委会,各街道(镇)办事处(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区直各企事业单位:
《莱芜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莱芜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
2025年5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莱芜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较好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运行向稳回升,市场消费逐步回暖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6%,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4%、6.0%。
(二)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一是重点项目加力推进。累计争取省级重点项目9个、市级重点项目48个,安排区级重点项目143个,策划储备项目317个。在大项目观摩中取得全市第5名的成绩。
二是要素保障持续增强。采取编制“地块控规”方式保障项目落地,完成供地3887亩。24个项目列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反馈清单、数量居全市第2位,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6.5亿元。
三是“一城一谷一园一基地”加速布局。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重汽济卡扩能提效,配套企业放量生产,初步形成“汽车零部件+整车+物流”全产业链条。鲁中国际生物谷,三大中药领军企业投产达效,“线上诊断销售+线下生产加工”全链条中药制剂及配方颗粒产业加速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园,以非凡启航项目为依托,接续招引落地一大批配套项目,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零”的突破。不锈钢与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长涛智能装备项目签约落地,打通生物医药与不锈钢产业链条“关键一环”。
四是园区效能显著提升。莱芜高新区创新驱动、招商引优,交通产业园等15个项目顺利签约。莱芜雪野旅游区被列为全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重点单位,成功推荐至国家文旅部确定新一批申报单位。莱芜农高区大力推广科百数智农业技术,建成200亩莱芜小姜数字化种植示范基地,山东莱芜蚕桑科技小院被评为国家级科技小院。
(三)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发展潜力加速释放
一是重点领域改革向实向新。累计排查违背不当干预全国统一大市场等事项10余次。4家区属国有企业取得AA或AA+信用评级,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增长9.56%。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
二是创新驱动显著增强。新增省级创新平台4家,新增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等市级创新平台9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8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9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8.3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4%。
三是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攀升。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60家,完成进出口总额183.4亿元、增长13%。累计使用外资1581万美元。
(四)城乡融合进程加速,人居环境有效提升
一是城市更新提质增速。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分区规划,改造提升山财大街、龙潭大街等7条道路,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安置房6656套。
二是城市管理提档升级。增设停车场20处、停车泊位1502个。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打造市级以上和美乡村片区3个、区级和美乡村片区14个,改造提升农村公路270公里。
三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6%,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100%。新建公园3处,新建绿道10公里,造林绿化4000亩,完成森林抚育1.5万亩。
(五)民生保障坚实有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一是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0%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6.6%、8.5%,12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757人。
二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完成莱芜二中迁址改造,5所幼儿园建设项目全部完工,济南市莱芜胜利小学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
三是民生建设加速提质。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总托位数达到4630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4.7个。
四是安全形势保持稳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46%,死亡人数下降60%。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消防安全以及应急管理形势总体平稳。
国防动员、公共资源管理、工会、机关事务、退役军人事务、档案、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外事侨务、残联、统计、供销、史志、双拥共建、妇联、共青团、工商联、科协、计生协及红十字会等各项事业均取得新的成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经济运行呈现出向稳回升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创新引领作用不够凸显,城市更新速度仍需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紧扣“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省会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坚定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三大战略,聚力深耕“造好一辆车、制好一瓶药、精造一批料、立起一块屏、做好一桌菜、建好一座城”,扎实开展“产业强链、项目提升、改革创新、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提质、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党建引领”九大攻坚行动,提质达效、跨越赶超,奋力推进现代化新莱芜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参与核算行业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5%,进出口总额增长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6%以上,实际使用外资5300万美元。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三、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全面扩大有效需求
一是有效提高投资效益。稳步推进“平急两用”项目建设,推进井冈山路等主次干道提升改造工程,加速实施马头山水库工程等项目。用好“房票”等手段,实现房地产市场加速恢复。加快推进雅鹿山生态提升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实施胜利北路以东A、B、C地块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等项目,持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点推动南部五村、土楼等城中村片区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97万平方米。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二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新引进商业品牌首店2家。组织开展家居、家电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壮大电商、冷链、汽车等物流业态,探索发展“低空经济+物流”等新模式。
三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40家以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洽谈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0个,实际利用外资5300万美元。
(二)着力推进项目建设,高效提升产业能级
一是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力“一城、一谷、一园、一基地”四大产业载体。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以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为依托,持续推进6个配套项目建设,延链招引高端配套项目6个以上。精品钢与先进材料产业,以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动泰钢精品钢系统优化、九羊新能源产业用钢项目年内建成,力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电池复合负极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以鲁中国际生物谷为平台,推进山东嬴城飞龙现代医药产业园项目、山东辰陇动物用新型中兽药制剂研发及产业化智能制造项目建成投产,助力步长新世纪中医药项目早日落地。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非凡启航引领作用,加快链群项目建设。
二是着力抓好项目建设。聚焦项目全生命周期,持续强化项目服务。谋划实施区级重点项目139个,完成投资188亿元以上。加快推进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等52个续建项目。组织开展全区项目竞赛,新开工大项目33个,竣工投产大项目22个。
三是推进功能区筑强优势。莱芜高新区,实现争先进位,招引过10亿元项目5个以上,推动6个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5%以上。莱芜雪野旅游区,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兵圣军事文化产业园、梦幻冰雪产业项目落地,形成优质文旅消费载体。莱芜农高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济莱粮食仓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塑造和谐人居环境
一是推进区域融合发展。坚定不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全力打造四位一体沿黄生态廊道。深化与钢城区结对共促发展工作,推进济南都市圈和省会经济圈建设。加快推动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探索具有莱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二是全面提升城市建设。聚力“东优、西进、南跨、北延、中强”,推动城市各片区联动开发、融合发展。逐一突破拆迁难题,依法依规全力攻坚征收拆迁;科学编制《济南市莱芜区2025年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精心实施列入方案项目。加大8条重点道路整治力度,精心打造2条示范道路、10条示范街巷。新建各类公园3个、绿道4公里,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复合多层级公园体系。
三是加快打造和美乡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档升级农村公路251公里,完成岩溶地质灾害区搬迁安置。谋划推动高庄、牛泉“齐鲁情映山红”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打造省级和美乡村4个。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大力推广应用智慧农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5%;新认定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以上。
(四)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高生态保护质效。扎实推进“双碳”工作,推进碳达峰“十大工程”,坚决完成煤耗总量控制任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实施昊源氢能、泽安储能电站等项目,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0万千瓦以上。
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空气质量优良率逐步提升。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力争前列,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推进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三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大河湖问题整改力度,动态清零河湖四乱问题。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实施黄河下游环泰山区域绿化示范项目,完成人工造林800亩、森林质量提升10000亩。
(五)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有效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做好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不当干预全国统一大市场问题排查。推进线下办事“进一门”、线上办事“用一网”、群众办事“跑一次”,深化关联事项集成办理。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00家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强与山东科技大市场互联互通,积极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
三是着力深化数字赋能。新建5G基站120个,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完善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县级节点建设;推进数字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强化5G基站建设,打造数字化转型应用创新项目1个。依托莱高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创建智能工厂、数字车间3家,新增“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家。
(六)持续优化民生服务,提速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稳步强化就业保障。优化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机制,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700人。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开发公益性岗位2008个。新增人才工作平台1家,培育市级以上领军人才2人,新增省级以上领军人才5人以上。
二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稳妥有序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工作,继续实施全民参保精准扩面行动。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力推进雅鹿山中学建设。改造提升村卫生室288家;完善托育服务体系,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5个;加强慢性病、地方病防控。深入挖掘莱芜优秀传统文化,创建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完善三级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提高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强国防教育,维护军事设施安全。持续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审计式”监督检查服务,推进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守牢一排底线,守牢安全生产、粮食安全、消防安全、能源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