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维度,还体现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等方面发展差距的缩小上。高质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目的,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刚刚结束的全区乡村振兴现场会明确提出:“要在促进共同富裕上提标创优。”这是区委、区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作出的重要决策,也彰显了区委、区政府促进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全区上下要按照“兜底帮富、组织带富、产业增富、改革创富”的总体思路,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收入,努力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双增收”。
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政策兜底是前提。要强化兜底帮扶,保持现行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落实好“三保障”、残疾人补贴等83项帮扶措施,健全衔接资金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用好衔接项目资金,加快实施17个产业项目,年内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人员标准分别提高5%以上,返贫和新致贫人口持续动态清零。同时,进一步健全扶贫资产监管、运营机制,常态化开展资金使用审计,提高产业入股合同合规性审查,确保扶贫资产稳定经营、保值增值。
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强化村集体“造血”功能,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是基础。要强化组织带动,对现有的522家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进行摸底调查、分析研判,及时清理淘汰“僵尸社”“挂牌社”“空壳社”,把资源集中到有产业、有效益、有潜力的合作社上,积极探索直接经营、区域联合、社企合作等多种类型的组织形式,真正发挥出合作社“引擎”作用;同时,积极动员1331名发展顾问、675名乡村振兴工作专员下沉服务、引领带富,年内新增村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200个以上,以村集体经济“增长指数”赢得群众“幸福指数”。
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要深化产业富民,立足自身优势资源,聚焦全区三大主导产业,强配套、延链条,大力发展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一村一策”扎实推进,加快第一批20个村产业项目落地,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产村融合特色村,提升产业致富能力。
可喜的是,当前,全区各街道(镇)纷纷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开展探索和尝试:羊里街道址坊药用植物园,与山东欣业生物合作,种植黄精400亩,带动15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1500元;苗山镇种植白花丹参,为济世药业丹酚酸A片提供原料;杨庄镇石家河村“无中生有”举办首届乡村啤酒烧烤嘉年华,打造“乡村啤酒”为元素的节会品牌,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路径虽有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让村民富起来,让集体强起来,让村庄好起来。
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深化改革是重要路径。要释放改革红利,聚焦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着力抓好37个试点村改革,积极探索多样化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防止应付了事“走形式”,真正通过改革让优质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让勤劳的农民富起来,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同时,用好承包地确权登记成果,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有序开展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目标在前,方法路径已然明确。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区广大农业农村一线工作者、农村创业者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民的腰包会越来越鼓、日子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