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全区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掠影
发布日期:2023-07-01 23:39 信息来源:新莱芜
信息来源:莱芜区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风拂汶河两岸,花开嬴城南北。

夏日的莱芜,风景如画,令人如痴如醉。

进乡村、进园区、看变化、谋发展。6月30日至7月1日,全区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举行。期间,与会同志利用一天半的时间,现场观摩了全区15个街道(镇)的30个村庄,并召开全区乡村振兴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理清思路、接续发力,推动现代农业强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莱芜区自觉对标省委赋予的“率先发展”要求,坚决扛起市委提出的“省会标杆”责任,立足有效衔接、推进“五个振兴”,奋力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走进莱芜乡村,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村庄道路整洁,房屋宽敞明亮人们生活幸福美满;

走进莱芜乡村,这里的产业兴旺,西部姜蒜、东部药材、南部果菜、北部林果、中部物流,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走进莱芜乡村,这里的风景如画,文旅产业蓄力赋能,美丽村落焕发勃勃生机……

看产业振兴——产业培育更有奔头。

现场会上,除却“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等“老面孔”,与会人员惊喜地发现,新培育的黄精、艾草、松茸、金耳菌等高价值经济作物已成规模。羊里街道址坊药用植物园,与山东欣业生物合作,种植黄精400亩,带动15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1500元;苗山镇种植白花丹参,为济世药业丹酚酸A片提供原料。

产业模式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泉镇庞家庄村打造“星火”联合体,吸引6200余户农民从事山楂产业,形成了“企业+村+经营大户+普通农户”的党建引领发展模式;

苗山镇西见马村艾都田园,总投资达8亿元,可实现年营收8千万、利税400万,有效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茶业口镇下法山村依托生态资源打造高端饮用水项目,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雪野街道王老村与山东文旅集团合作共建精品民宿,牛泉镇鹁鸽楼村打造全省首个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主题民宿,探索出了“闲置资产”变成“增收资源”的有效路径;

杨庄镇石家河村举办首届乡村啤酒烧烤嘉年华,打造“乡村啤酒”为元素的节会品牌,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产业发展的路径虽有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让村民富起来,让集体强起来,让村庄好起来。

全区各街道(镇)纷纷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产业。

看人才振兴——人才引育实现新突破。

和庄镇马杓湾村累计投资160万元,建设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邀请近百名清华大学等高校教授、学子开展调研实践,帮助申报国家传统村落、完善村级发展规划。依托实践基地人才优势和传统民居资源,打造康养民宿30余间,开展民俗餐饮、儿童研学、农事体验等活动,持续提升马杓湾村文旅品牌,预计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

高庄街道东汶南村回引 15 名大学生回村创业,组建电商团队和新媒体运营团队,开拓销售新模式。建立村级发展顾问团,为村庄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打好乡情牌,组建智囊团,为莱芜乡村振兴回引信息、提供智慧,先后选聘村级发展顾问1331名,形成了“盘活一批能人、带动一片百姓、搞活一方经济”的联动效应。

同时,莱芜区建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充实农村后备人才库,搭建人才成长优质平台,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技能大师”脱颖而出,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看文化振兴——文化兴盛勃发新气象。

高庄街道曹家庄村连续 50 年丧事简办、40 年开追 悼会、30 年公墓入葬,连续 30 多年为大学新生发放助 学金,每年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 评选活动。

牛泉镇鹁鸽楼村立足红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以红带绿”发展思路,利用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年接待游客10 万余人;

莱芜区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戏曲进乡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覆盖率均达到100%,山东省工委旧址、709文化产业园等红色文化基地陆续建成,“百姓春晚”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4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看生态振兴——生态建设打开新局面。

从2014 年开始,高庄街道曹家庄村通过“拆旧建新、边拆边建”模式,投资 1.2 亿元建成居民楼 36 栋、小康楼 16 栋,翻新硬化道路 3.2 万平方米,建设污水管道 8000米,村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寨里镇唐王许村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新铺水泥路1600米、沥青路400米,新建机井4眼,村民生产条件更加便利;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修建健身广场1处,筹划建设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村民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莱芜区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8万余户农村户厕、近300座农村公厕进行“回头看”,全区农村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完成456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先后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4个、齐鲁样板村31个。

看组织振兴——组织引领彰显新成效。

现场会上,大王庄镇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赵茂忠的一句“姑娘相亲查档案”,引起众人兴趣。这里的“档案”,说的就是大下河村党支部为每个家庭建立的“家政档案,内容涵盖家庭成员情况、奖惩情况等。

大王庄镇大下河村创新“六个一”治理体系(一册《村规民约》、一本家政档案、一副红黄马甲、一张积分卡、一项决策机制、一项福利制度),用制度创新推进村级治理体系改革,村庄治理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验试点单位、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方下街道沈家岭村坚持“一家人”工作法,始终保持“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以“党建+网格”推动基层善治,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具体实践;凤城街道七彩凤城智慧平台、杨庄镇数字乡村5G建设平台,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效能提升,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聚焦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队伍,莱芜区持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不断激发乡村组织活力,高质量完成“两委”换届,村党组织书记的平均年龄不到45岁,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2岁,115名在外创业人员回村担任党组织书记,130名乡村振兴工作专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到619家、覆盖率78%,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村居实现清零。

亮点不胜枚举,比学互鉴氛围愈加浓厚。

现场观摩后,举行了全区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与会同志纷纷表示,通过观摩,感受到了区委、区政府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贯到底的决心,感受到了农业农村一线工作人员十年磨剑的恒心,感受到了众多农村创业者深耕农村的坚定信心,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团结奋斗,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现代农业强区之路上不断向前!


编辑:孙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