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黄橘绿秋日长,诵写课题绽光芒。专家引领指方向,名师报告促成长。”秋意浓浓无限好,实小光景正当时,柿子挂满枝头,木瓜压弯树梢,白果掩映绿叶,石榴笑红脸蛋。在这丰收的季节,我们也迎来了教科研的丰收季。莱芜实验小学两项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通过了前期市、区教科研规划办的检查验收,迎来了中期论证。2020年8月28日上午,莱芜实验小学隆重召开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古诗词“诵写一体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期论证暨专家报告会。
济南市第二教育教学研究院负责人李鹏和济南市作协主席团成员朱荣梅莅临指导。实验小学全体教师参加本次会议,实验小学副校长苏秀华主持论证会。
论证会正式开始,先由“小学古诗词‘诵写一体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主持人韩立菊做中期报告,韩立菊从研究工作、阶段成果、进展反思三个大方面作了陈述,让我们了解到课题研究过程从论证、立项到调研、实践的过程都要严谨认真,才能取得实效。在短短一年的时间,课题组已汇编《作诗小助手》上下两册、研发《且吟且诵写古诗》校本课程八册、诵写课堂教学法渐有雏形、师生的写诗填词能力不断增强,可谓成果喜人。李鹏代表论证组发表论证意见,他说,课题研究过程非常扎实,通过调查问卷、专著学习、研讨交流、各种培训等形式,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反思,在实践中总结,研究有方向,实践有收获。阶段研究成果比较丰硕,编写了科学实用的校本课程,虽然时间短,师生写诗填词基础薄弱,但如今老师、学生都已经会写诗填词,还发表了许多诗词,可见研究一年多已经初步达成了课题目标“人人会写诗”。李主任也提了两点建议:一是进一步研究完善课堂教学法,让“作诗”的课堂教学法科学有效,反复打磨,取得有推广价值的经验。二是建议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加入到“诵写”队伍中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专家组成员苏秀华致辞,实小近几年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斐然,学校现有“十三五”课题国家级两项,省级两项,市级两项,区级八项。但是离“人人有课题 个个搞研究”的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很多一线教师还没有进行过课题研究,不敢主持课题,不能主动研究。那么一线普通教师到底如何做研究,李鹏主任给老师带来了精彩报告《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我们今天怎样当老师》。
李主任讲解了教师专业成长的5项基本条件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即聚焦课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勤于反思,催生自己的教育智慧;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潜心研究,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李主任重点讲述教师如何潜心研究,坚持不懈的专注教育科研,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活化思维、开阔视野、提升境界,甚至能够在研究中发现和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对教育本质的把握更加准确、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使自己真正走进教育、更加热爱教育。李鹏通过大量的实例、详细的论述为我们今后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老师们认真聆听,用心记录,树立了专注科研,做一名好老师的坚定信念。
最后,大家聆听了朱荣梅的诗词专题报告《诗词,如何妙笔生花》。报告开始前,朱荣梅把自己出版的《白杨树外》赠给“小学古诗词‘诵写一体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勉励每一位教师把自己当成诗人,轻松自在的聆听她与诗词的故事。在报告中,朱荣梅结合名家作品和自己的作品,从三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写作感想:畅谈“凤头”、细说“豹尾”、整体的空间技法,让我们明白了掌握一些规律,学习一些技巧,也是古诗词创作的小捷径。短暂的报告,满满的收获。朱荣梅轻声细语,润物无声,如画中走出的女子,不施粉黛,却是这般倾城。只因这是一个懂诗、写诗、爱诗之人,她真正让诗词妙笔生花起来。朱荣梅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燕杰对她的评价送给全体老师:一切诗的都是美的。一切美的都是诗。一切诗的,都蕴含着爱。一切爱的,也都是美好的诗。走进诗词的世界,欣赏着诗词的美,感受着世界的美。其实,每一首诗都是有故事的,每一首词,也都是有生命的。我们是平凡的人,但我们也可以书写自己的历史,活出自己的价值,做一个热爱诗词、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的人。
论证会暨专家报告会在全体老师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这次专家报告会是一次丰盛的精神盛宴,不仅有专家高屋建瓴的理论引领,而且有名师亲身创作的实践指导。极大地鼓舞了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进行诗词创作的热情。我们今后将以成功召开的本次论证会为契机,紧紧围绕学校“实施现代化生态教育,打造优美智慧校园”这一核心办学理念,以经典文化为抓手,以诗词诵写为媒介,提升学生素养,提升办学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