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济南市莱芜区减灾委员会关于印发济南市莱芜区“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
字号:
大 中 小



关于《济南市莱芜区“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政策解读
一、制定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
二、决策依据
依据《山东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 年)》《山东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 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济南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济南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莱芜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三、出台目的
为提高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快打造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省会城市副中心,促进莱芜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重要举措
《规划》共五章二十二节,涵盖防灾减灾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等内容。其中主要内容为:
(一)确定了到2025年的防灾减灾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综合防灾减灾意识显著提高。灾害网格化管理全面实现,科技创新技术得到优先应用,有效提高防灾减灾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现代化新型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形成,灾害损失稳步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
具体分为:体制机制运行更加高效,地震监测水平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森林火灾防范能力显著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切实提高,区域应急协作能力明显增强。
(二)涵盖7项主要任务
一是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优化管理职责和工作机制,健全信息管理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健全科普宣传长效机制。
二是完善综合防灾减灾政策体系。健全完善政策和标准体系,完善全灾种应急预案体系,统筹防灾、救灾及灾后重建体系。
三是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防治能力。提升灾害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提高全域抗灾韧性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四是夯实防灾减灾能力基石。筑牢专业救援防线,加强各类综合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构建功能齐全、系统配套的专业化装备体系。强化立体化保障能力,完善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应急通信及电力保障能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基层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全面推行社区减灾准备认证工作,推动家庭防灾物资储备。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
五是强化防灾减灾信息化保障。健全完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推进灾害监测站点建设,整合完善群测群防工作。
加强防灾减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打造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六是优化综合防灾减灾空间布局。完善地质灾害防御、防洪排涝、气象灾害监测站点、避灾安置场所、人防工程、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室)、应急救援疏散通道、应急保障基础设施等灾害防御设施空间布局,提高全区灾害防御能力。
七是加快推进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产业发展。结合我区优势产业和市场需求,完善应急救援产业政策体系,健全应急救援产业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应急救援产业健康发展新生态。
(三)谋划6项重大工程
一是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建立历史灾害数据集、综合减灾资源(能力)数据库。评估全区当前致灾风险水平、承灾体脆弱水平、综合风险水平、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好数据成果应用。
二是主要灾种防灾减灾建设工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终端等科学技术,推进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工程建设,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三是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提升工程。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水务、林业、地震、气象等部门提供的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等数据和信息资源,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自然灾害风险信息采集系统和自然灾害范围评估系统。
四是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等方式,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五是防灾减灾装备现代化工程。不断提升应急指挥通信、应急救援装备轻量化、智能化、标准化和应急交通装备、医疗救援装备现代化水平,加大无人机、多功能救援机器人等“一专多能”装备的配备和使用,推进防灾减灾技术装备现代化发展。
六是防灾减灾宣教研基地建设工程。加强全区防灾减灾综合性宣传、教育、研究基地建设。利用新媒体、移动客户端等方式,开发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救灾科普读物和学习材料,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五、涉及群众切身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构建“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为综合防灾减灾事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防灾减灾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不断完善各部门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和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灾害防御和应急保障能力。
六、解读机构及咨询方式
政策解读单位:莱芜区应急管理局
具体联系人:赵玉蕊
咨询电话:0531-76210712
济南市莱芜区应急管理局
2022年9月13日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