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莱芜区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的议题解读
字号:
大 中 小



十九届莱芜区人民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关于研究莱芜区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的议题解读如下:
一、全区文物工作形势
近年来,莱芜区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的促进了文物保护利用事业的发展。全区文旅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文物保护利用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由于文物资源丰富、文物点位分布范围广等方面的原因,莱芜区文物事业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缺乏文物资金和防护人员、防护措施较为传统、文物活化利用率较低等问题。
二、全区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保护第一,激发文化遗产新动力。2021年以来,争取各项财政资金及专项债近2亿元用于文物保护工程及项目建设,目前正在推进的有齐长城遗址、横顶玄帝庙修缮项目及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锦阳关段)建设项目。二是规划先行,开辟革命文物新格局。依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区规划,打造城中核心区、南部片区红色文化带、北部抗战文化带相结合的保护格局。2021年以来,实施了李念林故居等14项革命文物修缮工程,牛泉镇鹁鸽楼村、茶业口镇中茶业村等4个村获评“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三是着眼长远,推动考古前置新发展。创新提出“前置中的前置”工作方法,明确办理流程,提供申请模板,积极对接相关部门,申请文件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6%。四是科技赋能,筑牢文物安全新屏障。近年来,莱芜区实施了重点文物安防保护工程,加强人防、技防管理,完成齐长城遗址红段三级监控平台、嬴城遗址安防工程及汶阳遗址技防工程建设,设置齐长城公益性巡护岗位77个,完善安全设施,建立健全文物安全制度。五是文旅融合,探索文物保护新途径。709文化产业园及省工委旧址先后获评3A级景区,以点带面,发挥红色文化集聚效应,形成红色旅游路线,高标准打造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传承弘扬国保单位精神价值。会议分析了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要求和部署。要聚焦文物保护,改善文物保存状况,完善管理机制,建立高标准系统性保护机制,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落实部署要求,履行保护职责。
三、关键词解释
1、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是指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的行政村或社区,这些地方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红色文化遗存,且这些遗存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弘扬。
2、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锦阳关段):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锦阳关段)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娘娘庙村,2022年4月16日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锦阳关段)项目正式开工,是一个专门展示和研究齐长城的文化公园,展示齐长城的历史风貌,保护和传承齐长城文化遗产。
3、考古前置:考古前置,又称“先考古、后出让”,是指在土地使用出让收储之前优先进行的考古勘探和调查工作。这一制度要求在确定地块地下文物蕴藏情况之后,再进行土地出让等程序。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在土地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有效保护文物资源,避免或减少因建设活动对不可再生文物造成的破坏。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