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信息】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中心中学关于开展2025年山东省“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优课创建目录的通知
字号:
大 中 小



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中心中学关于开展2025年山东省“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优课创建目录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完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意见》(鲁教师函〔2024〕65号)要求,根据山东省教师教育工作总体部署,自2025年起,启动实施山东省“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2025年山东省“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优课创建目录与相关事项说明(具体要求,以省教育厅文件为准)如下:
一、优课创建目录
为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开展好“研究课”“上好课”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优课创建质量,特制定2025-2027年优课创建目录,计划每年分主题组织开展优课创建活动。2025年优课创建选题须符合《2025年优课创建目录》(见研修平台[创课建议]栏目)要求,目录之外的课例不参加省级观评课活动。
二、优课创建标准
2025年优课创建标准包括《中小学大单元优课创建标准》(附件1)
三、优课创建要求
山东省“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以推动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实施为路径,参与工程项目的中小学校要制定好校本研修方案,组织教师根据优课创建标准和优课创建目录开展优课创建活动。组建创课团队要兼顾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的结构比例,每个创课团队3-6人,包括主持人1名,核心成员1-2名,其他团队成员若干。每个团队可另选配指导教师1名。参训教师须参加与研修报名学科相一致的创课团队,同一教师不得兼跨多个创课团队。其中,主持人和核心成员须执教典型课例。同一学校同一学科研修人数不足3人的,可由上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跨校组建创课团队。创课团队成员信息以研修报名为准,非组织原因不得擅自更改。
其他未尽事宜,可与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联系,联系电话:0531-86401285。
附件:1.中小学大单元优课创建标准
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中心中学教科室
2025年4月2日
附件1
中小学大单元优课创建标准
(一)优课研究内容。
优课研究内容包括集体磨课、大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典型课例、教学反思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集体磨课。创课团队采取同伴互助、团队协作、共生共创等方式对大单元整体教学方案进行多轮次打磨,并提交磨课过程记录,包括对大单元教学整体规划、设计过程及典型课例的研讨打磨过程,重点呈现通过多轮磨课后的变化,比如目标定位、内容重构、情境创设、方法选择、评价设计等的变化。需提交视频(不超过30分钟)和磨课过程文本类佐证材料。
2.大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大单元”是以教材中的自然单元为主,也可以是经过整合、重组后的单元。大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应基于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包括单元概述、单元目标、评价任务、学习活动、课时安排及单元作业设计。需提交视频(不超过20分钟)和文本。
3.典型课例。按照大单元整体设计中的课时安排,提交其中能代表单元整体设计思想的3个典型课例。包含如下内容:
(1)教学设计文本。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时目标,评价任务,学习活动及作业设计。
(2)教学课件。逻辑清晰,设计美观,指向教学目标。
(3)课堂实录(录像)。基于单元整体下的课堂实录,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有相应的评价任务和明确的学习活动,体现指向目标的“教学评”一致性。
(4)创课团队观评课报告。
(5)执教教师课后反思文本。
4.教学反思。创课团队要对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反思,包括对整体设计的反思、对目标达成与实施效果的反思。需提交视频(不超过20分钟)和文本。
(二)优课教学标准。
1.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引领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课程内容,自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先进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
3.适切的教学目标。在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科学、精准定位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可测、可操作。
4.恰当的教学评价。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策略,评价任务紧扣学习目标,具体明晰、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关键能力。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设计适切的评价量表,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将过程性评价融入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起到激励、引导、反馈、矫正等作用。
5.丰富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6.灵活的教学方法。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将数字平台、智能工具和数据分析技术等有效用于学科实践。
7.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师生交流对话充分,形成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8.鲜明的教学风格。在教师素质与能力方面表现出特有的教学风格,形成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在教学策略与方法运用上有独到之处。
(三)优课技术标准。
1.优课提交内容。
优课提交内容包括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所有教学资源,主要包括:(1)集体磨课的视频与文本;(2)大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文本与视频;(3)典型课例教学设计文本;(4)典型课例教学课件文本;(5)典型课例课堂实录视频;(6)典型课例的观评课报告;(7)执教教师课后反思文本;(8)创课团队对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反思文本和视频。
2.视频录制技术标准
(1)前期录制要求
录制时长:每类视频采用单一视频形式,说课视频和反思视频均应不超过20分钟,课堂实录视频每节课不超过45分钟。在视频的后期制作中,应编辑删除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录制场地:要求录制现场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在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有合适的拾音设备,保证声音清晰。
文本制作: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检查,确保其文字、格式规范,没有错误,符合拍摄要求。
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2)后期制作要求
①片头与片尾:片头与片尾时长均不超过5秒。片头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学科、年级、上/下学期、单元主题等,三个典型课例需注明课例名称、学科、年级、上/下学期等。片尾包括录制时间等信息。
② 技术指标:
视频采用MP4(H.264编码)格式,分辨率最低1280x720(720p,码率不低于 2500 kbps),推荐1920x1080(1080p,码率不低于 5000 kbps),帧率25fps 或 30fps;音频格式AAC 或 MP3,采样率48 kHz,比特率不低于 128 kbps,立体声(Stereo),音量适中,避免爆音或过小,无明显背景噪音,建议使用降噪软件处理,单个视频控制在1G以内。
(3)教学课件技术标准
教学课件的文件格式可为:.pdf、.ppt、.pptx、.zip、.rar。每个文本文件不能超过100M。.ppt或.pptx文件不允许插入动画或音视频,以防在线转换失败,如文件中必须存在动画或音视频请打包成压缩文件上传;文档中请不要使用非系统自带字体。
(4)其他文件类型技术标准
作品除视频资源和教学课件外,其他文本资源可为.pdf、.doc、.docx文件格式制作保存;文档中请不要使用非系统自带字体。每个文件大小不能超过100M。
(四)其他要求
1.各级学科指导专家可以“指导教师”的角色加入所指导区域的创课团队,每位指导教师署名指导课例不超过2个,每个课例署名指导教师最多1人,须与研修报名学科保持一致。有指导教师署名的课例,需同时提交指导教师指导创课的过程记录和指导工作总结,包括:视频(不超过30分钟)、照片和文本。
2.创课团队要根据《优课创建目录》中的单元主题要求,结合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内容实际规范命名作品名称,一般不超过15个字,比如“生命繁衍的奇幻之旅”“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动量及其守恒定律”“It’s a colourful world!”等。作品名称中不包含“年级”“学科”“单元整体设计”“大单元教学”“大单元设计”等表述,不使用书名号。
3.各市推荐参加省级观评课的市级优课,原则上,同一所学校研修教师人数不足400人的不超过3节,研修教师数400-800人的学校不超过4节,800人以上的学校不超过5节。集团学校中的参训学校个数以研修报名为准,报名时校名相同的视为同一所学校,报名时校名不同的视为不同的学校。九年一贯制等跨学段的学校个数分学段计算。对于跨校组建创课团队的,创建的课例归属到创课团队主持人所在的学校。
4.提交参加晒课和赛课作品的视频、文本等材料中均不得出现创课团队所在区域、学校和人员姓名等信息。
5.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只参加省级晒课,不参加省级优课评选。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