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关于《济南市莱芜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解读
字号:
大 中 小



近日,莱芜区人民政府印发了《济南市莱芜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现对规划背景、决策依据、出台目的、主要内容等进行解读:
一、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莱芜区已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用来指导莱芜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决策依据
依据《济南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莱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该项规划于2021年12月通过了专家评审,之后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了补充完善。2022年9月下旬通过了合法性审查并征求了各街道(镇)、区直有关部门(单位)、区政府各分管区领导意见。2022年于12月通过十九届莱芜区人民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
三、出台目的
为了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城镇化快速发展,准确认识莱芜区城镇化发展现状、特点和问题,把握好新型城镇化中蕴含的巨大机遇,并科学研判城镇化发展总体态势,积极探索具有莱芜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编制《济南市莱芜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主要是通过规划引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莱芜区“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建设“省会城市副中心”、“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打造全省城乡融合的莱芜样板。
四、重要举措
《济南市莱芜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分为三个板块共九章。
(一)第一板块:总论部分
即第一章《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发展目标与定位。
(二)第二板块:分论部分
包括第二章到第七章,主要是部署各领域重点任务。其中,第二章《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提出实施人口人才集聚策略,提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健全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第三章《加快融入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围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圈一体化、东强、南美等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区域综合实力。第四章《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围绕构建“一主两副三带多点”空间格局部署重点任务。第五章《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城市》,围绕打造交通便利城市、包容型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韧性城市、人文魅力城市部署重点任务。第六章《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通过优化空间管理、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强化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第七章《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围绕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城乡要素融合等方面部署任务。
(三)第三板块:体制机制部分
包括第八章、第九章,对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保障和规划实施机制提出具体要求。
五、执行上级政策
在济南市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高标准打造数字共享生态的基础上,创新实施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快构建“城市大脑”神经感知网络,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交通、公安和水电气热等重点领域终端系统,推行“网格化+路长制”综合治理新模式,加快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
六、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点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位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谋划
新型城镇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紧扣省委、省政府“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目标和济南市“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战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建设省会城市副中心、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打造全省城乡融合的莱芜样板。
(二)以“以人为本”为首要原则,稳步缩小城乡差距
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一是要通过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三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意愿,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确保各项改革探索封闭运行、风险可控。
(三)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持续推动绿色发展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注重系统工程,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和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继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打造绿色物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设“无废城市”。
(四)以优化空间布局为基调,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是稳妥把握改革时序、节奏和步骤,统筹经济社会、农业农村、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增强区域发展综合承载能力。二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继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为引领,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创新、高端装备、生态旅游高地,促进与济南中心城区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生态、资源融合。三是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全面贯通,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全面覆盖,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
(五)以完善安防体系为底线,着力打造韧性城市
一是健全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推进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二是健全震害防御系统,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加快完善城市安全、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防护体系。三是完善消防安全布局,引导危险品生产、储存单位逐步从中心城区迁出,合理布局消防设施,依托城市主、次干道及其支路建设完善消防通道建设,加强末端的社区内部消防通道预留。通过一系列举措,构筑城市安全运行体系,在城市水源保障、城市防洪、能源供应、交通运营等与城市运行密切相关的各领域,实现超前布局、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着力打造韧性城市。
七、解读机构及咨询方式
解读机构:济南市莱芜区发展和改革局
具体联系人:亓化东
咨询电话:0531-76116959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