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莱芜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11371202004319748E/2024-6597341
宏观经济
莱芜政发〔2024〕4号
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4-08-15
2024-08-15
有效

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莱芜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莱芜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莱芜政发〔2024〕4号


各功能区管委会,各街道(镇)办事处(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区直各企事业单位:

《莱芜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莱芜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
2024年8月15日

(联系人:刘润畅,电话:76116296)

(此件公开发布)


莱芜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获评山东省工业强县、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山东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县等系列重磅荣誉,较好完成了区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基本盘总体稳定,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33.3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3%,限上贸易业企业商品销售额增长5.6%,建筑业总产值实现74.5亿元,建安投资增长4.3%,累计纳新四上企业196家、净增168家。

(二)动能转换纵深推进,产业能级不断提升。项目建设有力推进。7个省重点、17个市级重点建设类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的168%、179%,青岛中车轻材料有限公司新型焊接铝蜂窝复合材料生产项目等64个项目建成投产;洽谈推进项目360个、签约落地项目115个;动态储备项目255个,142个项目纳入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库”,在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观摩评议中位列第4名。“一城一谷一基地”加速布局。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税务地迁移莱芜区,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凯傲(济南)有限公司C2H项目、富维安道拓高端汽车配件生产项目等项目放量生产,产值达到120亿元,德马泰克智能物流装备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中国重汽新能源产品试验检测中心等11个项目加快推进,全产业链条加快构建。鲁中国际生物谷,二期产业加速器建成运营,签约入驻企业11家,梅晔生物医药产业园等12个项目加快推进,山东嬴城宏济堂中药生产项目、华涛中药配方颗粒项目建成投产,入选2023省级数字经济园区。不锈钢与新材料产业基地,舜博医用级不锈钢管道深加工项目、年产3000吨防弹复合材料用高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项目建成投产,泰钢精品钢系统优化智能制造项目开工建设,瑞安天诺不锈钢刹车片及相关系统智能制造项目、耀龙不锈钢高端钢杆项目等5个项目签约落地。园区平台能级跃升。莱芜高新区向高而攀、聚新发力,中关村信息谷、云商双创中心建设完成,飞龙现代医药产业园等12个项目签约入驻。农高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创建省级姜蒜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雪野旅游区高标准完成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积极争办中国企业论坛永久会址,全力打造“齐鲁创智芯、国家知名度假区、黄河流域两山理论实践示范区”。要素保障更加有力。2个项目进入拟支持的省重大产业攻关储备项目公示名单,21个项目发行专项债券23.6亿元,独立工矿区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

(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更加强劲。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国资国企资本运作迈上新台阶,济莱控股获评“AA+”主体信用评级,区属国企资产总额增长16%。“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等审批服务模式不断优化,项目远程异地评标新模式逐步推广,公共资源交易更加阳光、规范,完成进场交易项目365个,交易金额达128亿元。启动建设“智慧莱芜运营管理中心”,数字基础设施加速完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76个。87家企业纳入全市民营企业重点培育库,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86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大幅增加,创新创业矩阵加速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6个,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7.7亿元,创新“第一动力”更加强劲。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实际利用外资9737万美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积极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完成进出口总额161.1亿元,增长2.3%,其中农产品出口额增长25.2%。

(四)加快城市更新和农村环境建设,生活品质有效提升。城市建设扎实推进。以系统思维谋划提升城市品质,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分区规划,11个棚户区、4个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9个各类公园项目全速推进,“干净、方便、有序、活力、安全”的生活环境初步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鲁中大街等8条市政道路加快改造,系列跨大汶河通道完成规划,“六横七纵一环”交通新格局正在形成。29条市政道路、54个老旧小区实现雨污分流。乡村振兴展现新图景。第二批21个齐鲁样板村、6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部建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1万亩,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11万亩,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莱芜模式”央视报道点赞。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基础不断夯实,新增3家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完成277个行政村数字乡村平台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81,PM2.5浓度41微克/立方米,高标准实施“两清零、一提标”工程,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率均100%达标。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完成市下达目标,实施瀛汶河干支流等生态治理项目5个,人工造林2400亩,全域“生态警长卫士”体系在全省推广,完成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九羊集团有限公司顺利创成环保绩效A级,莱芜高新区、农高区入选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名单。莱芜高新区、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汇金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首批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试点建设名单。

(五)全力加强民生保障,社会事业稳步发展。财政支出保障有力。12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7.2%。全力扩岗稳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07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14人,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94场,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3351.7万元。以工代赈培训各类务工人员3000多名,人均增收1.5万元,经验做法在国家和省级媒体专题报道。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1所,建成723处标准化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公建率达到100%,成立18处重点学科质控中心。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8.8%和44.4%;保障粮食安全,改造提升粮食应急供应网点34个,提升应急能力;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消防安全、应急管理形势平稳。国防动员、公共资源管理、工会、机关事务、档案、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外事侨务、残联、统计、供销、史志、双拥共建、妇联、共青团、工商联、科协、计生协、红十字会等各项事业都取得较好成效。

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定,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是:消费回暖偏弱,工业企业盈利欠佳,外贸进出口增速不及预期,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安全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全力加以解决。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紧扣“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省会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坚定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三大战略,大力开展“产业集聚、项目深化、改革创新、有效需求、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优化、民生改善”八大提升行动,强化“党建引领、治理高效、作风建设”三项保障,聚势突破,实干争先,奋力推进现代化新莱芜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6%,农业增加值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进出口总额增长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和6.5%,实际使用外资7000万美元。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聚力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施领航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新培育市级以上瞪羚、专精特新等高成长型中小企业16家,推进“潜在”链主企业向链主企业跃升。

加快建设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以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为依托,强化整车与配套协同发展,引导智能网联重卡、凯傲叉车等投产项目释放产能,推动济南亚通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山东嬴朗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延链招引高端配套项目6-8个。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以鲁中国际生物谷为平台,加速二期产业加速器签约项目入园步伐,开工建设三期项目,力促飞龙医药、梅晔生物、江中制药等项目建成投产。精品钢与先进材料产业,以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为载体,推动不锈钢刹车片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泰钢精品钢绿色转型项目年内完成主厂房建设及主要设备安装,加快推进九羊100万吨新能源产业用钢项目建设;谋划启动莱威高端复合材料二期建设,打造高端纤维生产基地。电子设备制造产业,以嬴城电子信息产业园、中关村信息谷为阵地,聚焦电子元器件、显示屏等细分领域,全力推进半导体智能光电、创维智能终端等项目建设。传统特色产业,以万兴果蔬、泰丰食品为龙头,推动裕源等农业加工企业积极跟进,布局预制菜、发展现代农业。以莱芜水发、力创科技为支撑,整合全区节水灌溉产业,打造国内首个节水灌溉系统工程产业基地。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围绕造好一辆车、制好一瓶药、精造一批料、立起一块屏、做好一桌菜、建好一座城等“六个一”工程,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以项目深化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抓紧抓实链长制,聚力做强主导产业链,全力招引产业细分领域目标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打造以商招商、专题招商、土地招商特色品牌。提升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项目承载力和投资吸引力,推动符合产业导向的重大项目落地,全年洽谈引进项目220个。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有机衔接,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聚力提振市场信心,积极扩大有效需求

扎实推进项目深化。聚焦项目谋划、落地、建设、见效、服务全生命周期,全面落实“三看三深化”要求,以高水平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链培育、“两新一重”“平急两用”等领域,用好“5344”项目谋划法,谋划实施132个区级重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79亿元以上。聚焦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形成推进合力,推动泰莱电气智造等59个产业项目落地落实,推进马头山水库等7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实施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莱芜校区等14个社会民生项目。组织实施全区项目竞赛活动,新开工大项目37个,竣工投产大项目30个。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行动,加快汽车消费扩容;出台商品房促销政策,用好“房票”等手段,促进房地产市场恢复活力;推动家居消费升级,组织家具、家电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新建改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4处,建成至少1个数字人民币消费集聚区,满足居民多样化、便利化消费需求。积极发展首店经济,新引进商业品牌首店2家。大力发展电商平台,力争全年网络零售额突破30亿元。补短提升服务业,壮大电商、冷链、汽车等物流业态,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农产品、机电、有机化学品等外贸产品优势,培育智能汽车、高端线缆等新增长点,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60家以上。坚持实体导向,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等项目中积极注入外资成分,引导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实现“增量—存量—增量”的转化。

(三)聚力城乡协调并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集中突破城区建设。科学编制《济南市莱芜区2024年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精心实施列入方案的项目。加速推进雅鹿山片区生态提升等城市更新项目,持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动“莱热入泰”,建立完善“一网多源”供热体系,全力打造供热一张网。新增停车位1000个,城市公园3个。重点推动汶河宜居片区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97万平方米,启动大桥路等改造工程,启动“两清零、一提标”二期。新建提升九龙山、鹿鸣路等跨大汶河桥梁6座,推动金融中心、莱高金融广场建成运营,谋划推进S234快速化改造、G205改线等项目。新建改造公共卫生间7座、城管驿站3座,打造最美“社区城管工作站”15个,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和美和庄”泉韵乡居示范片区后半程建设,高质量打造“雪野三乡·和美画廊”泉韵乡居示范片区,打造示范亮点,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接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打造跨场景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持续运营。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万亩。规范落实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年内补贴各类农机具1200台(套)以上。大力推广应用智慧农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和管理工作,新认证绿色食品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特质农产品1个。

(四)聚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生态优势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防控,严格落实控燃煤、控企业污染、控扬尘、控移动源污染、控秸秆焚烧“五控”措施,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深入落实河长制,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统筹瀛汶河、牟汶河等河道自然岸线生态建设。严格落实林长制,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恢复,完成人工造林4000亩、森林质量提升1.5万亩。整治地质灾害隐患点35处,完成赵家峪、大荒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废弃矿山24公顷,坚决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工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强耗煤企业全天候监管,坚决完成煤耗总量控制任务。推广绿色建筑,新增绿色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推动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企业及园区节能、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4家,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五)聚力推进改革创新,优化提升发展环境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推进“一窗链办”“即备即营”“即申即办”等创新模式,扩大“换证省心办”“证照到期提醒”“远程勘验”适用范围,深化“莱好办”企业服务帮帮团、社会组织“两项审计”、远程异地评标等经验做法,擦亮“莱好办”政务服务品牌。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家。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实施创新主体培育突破跃升行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清单,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建设,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48%,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达到0.62%。抓好人才引进培育。发挥研发平台聚才引智作用,持续实施人才梯队培育工程,新引育市级以上领军人才20人、青年人才4000人。

深化数字赋能。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完善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区级节点建设,打造电子证照应用示范大厅,推出“鲁通码”应用场景5个、数据创新应用场景5个,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100%,创建山东省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推动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6个,完成投资24亿元。

(六)聚力促进共同富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深化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确保城镇新增就业7000人。实施青年人才集聚计划,新增博士10名,本专科大学生3600名。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力推进吴伯箫学校改扩建、凤凰学校新建等4个项目,启动区人工智能教育示范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莱芜职业中专实训基地建设,持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继续落实“双减”政策,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特色发展,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加强慢性病防控。持续加强街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规划和新改扩建工作。优化医院环境和秩序,健全区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效,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医保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三级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开展“医保政策进万家”、“医保干部进基层”活动,加大医保政策宣传力度。

繁荣发展文旅事业。策划启动冬春文化惠民季、“四季村晚”、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成立文化馆艺术中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快雪野国际露营度假村、泰山啤酒莱芜文创园等项目建设,鼓励房干、山里老家等景区服务升级、产品提质,争创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

推进社会治理更高效能。完善三级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积极提供优质健身环境和设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30场以上,持续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推动民族宗教工作走深走实。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守牢安全生产、粮食安全、消防安全、能源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底线。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