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71200666745359G/2025-0075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莱芜区人民政府鹏泉街道办事处 | 组配分类: | 乡镇动态 |
文件编号: | 发文日期: | 2025-08-20 |
近日,为提升社区工作者与居民沟通效能,破解走访中的“三难”困境,大故事社区依托“周一社工π”组织开展了一场以“社区走访破冰技巧”为主题的经验分享交流会。围绕如何高效打开居民“心门”、建立信任纽带展开热烈探讨,现场干货满满,氛围活跃。
交流会聚焦走访“第一步”的关键意义,强调一次成功的破冰能让后续工作事半功倍。大家结合一线实践,从前期准备、沟通话术、肢体表达及后续维护四个维度,分享了实用且接地气的“破冰秘籍”。
提前“备课”,用细节敲开“话匣子”
大家一致认为,走访前的“功课”必不可少。通过社区台账速览居民年龄、职业、家庭状况等信息,能精准定位话题切入点;敲门时留意门口的儿童玩具、晾晒的衣物、摆放的绿植等细节,更能现场找到共鸣点。有社工举例,曾因一句“您家的多肉养得真好,我总养不好”的问候,让原本拘谨的走访变成了居民主动分享养花心得的轻松交流,印证了细节的“拉近距离”魔力。
巧用语术,让沟通“无隔阂”
针对“开口难”,交流会总结出两类有效话术。“示弱式开场”通过放低姿态求助,如“我是新来的小林,这片区巷子绕晕了,您能帮我指下路吗?”让居民从“被访者”转变为“指导者”,快速消除距离感;“场景化共情”则从居民当下生活场景切入,比如看到居民在院子摘菜时说“这豆角真新鲜,现在年轻人可不会种,您平时给邻居送吗?”用理解换共鸣,让后续交流更顺畅。
肢体语言,传递无声善意
肢体语言是破冰的“隐形密码”。敲门时用“两短一长”的轻缓节奏,避免急促猛敲;进门后先微笑注视对方3秒,递东西用双手,坐下时身体微前倾,展现专注与尊重;同时避免抱臂、叉腰等防御性姿势,让居民感受到“是来帮忙的,不是来检查的”。
走访之后,让信任“常态化”
“破冰不是终点,而是长效联系的起点。”与会者提到,走访后24小时内必须反馈承诺事项,哪怕暂时没结果,也要说明“跟进到哪一步,预计何时有消息”。日常路过时主动聊起走访时的话题,如“王叔,上次您说的菜苗发芽了吗?”让居民觉得“没被当成陌生人”,才能让信任持续升温。
交流会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破冰的核心从来不是“技巧”,而是“真心”。把走访当成“认识新朋友”,而非“完成任务”,居民自然能感受到诚意。此次交流会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了实用指引,大家纷纷表示,将把这些技巧运用到实践中,用更贴心的沟通架起与居民的“连心桥”,让社区服务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