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聚焦莱芜: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缘何钟情这片“智慧粮仓”?
发布日期:2025-08-02 09:34 信息来源:新莱芜
信息来源:莱芜区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七月的莱芜,生机盎然。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聚光灯下,济南市莱芜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7月26日,参加2025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60余个国家的外宾走进莱芜区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雪野街道王老村,深入了解莱芜区以科技赋能节粮减损与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共探国际合作空间。

天空地网 智守粒粟

中科北斗基地的中央控制室恍若农业“太空舱”。巨大的弧形屏幕上,专用卫星以分钟级分辨率扫描着齐鲁大地的每寸肌肤。“空天地网一体化”农业应用平台令嘉宾们赞叹不已。

“这里的农业技术既高大上又接地气。”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感叹,高大上的地方在于,将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接地气的地方在于,这些高科技最终落地发挥了作用,让粮食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提高了种粮效益、减少了生产损失。

这一基地是山东省内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示范样板之一,研发应用的“天空地网”一体化融合技术,深度赋能粮食生产全链条管理。“天网”以卫星为眸进行全域监测,实现任意目标地全天时、全天候、分钟级、高分辨率重访;“空网”利用无人机实现路线自动巡查、精准作业,同时高清摄像机全天候24小时监控,不受恶劣天气影响;“地网”集合土壤、水、空气、雷电、气象、火情等30余种专项感知设备,实现各要素的精确感知,实时捕捉细微变化。最终,智慧大脑根据“天空地网”采集的数据作出农事操作指令,形成决策报告。

“我们融合卫星、无人机、摄像机、地面感知等信息要素,运用3S、信息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集合智能数据库AI模型训练,构建全维度、全区域、全天候、全时段、全感知的自主数据采集、分析、决策体系。”中科遥晟(山东)遥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金龙介绍说。

经过实践,这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模式在济南广泛推广,成为粮食增产减损的有效路径。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为例,实现粮食增产9%,收益增值10%,减少机收机播、病虫草害、自然灾害等环节粮食损失5%。

泉水叮咚 粮仓新生

在王老村,外宾们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参观“天上的街市”。

清泉漫过斑驳石阶,泉水化作生态引擎,催生出一幅现代桃源图景:白墙黛瓦的民宿群落间,陶艺工坊的转盘与古琴清音相和;生机勃勃的田垄旁,咖啡香气萦绕"泉水市集"。赤道几内亚驻华大使毛里西奥·毛罗·埃普夸·奥巴马踏着青石板路,不禁感慨:“村里的环境很美,让我想起故乡的雨林。”

外宾们先后参观了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究院、艺术书店、美食和民俗文化街、饮鹿书院、山乡宿集、中医阁等项目业态,详细了解项目建设、运营情况,直观感受中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对项目充分发挥文旅融合优势,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精心培育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把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的做法和成果表示赞赏。

通过IP化运营、地方特色资源挖掘,王老村建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究院、美食和民俗文化街等20多种业态项目,实现了乡村振兴特色发展,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十大优秀案例。

“这里远远超过了我来之前的预期,在这里,自然与设计的融合浑然天成,在这种祥和氛围的萦绕中,我的身心感到了全然放松,可以说,漫步村中,步步皆景。”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公使衔农业参赞温雅兴奋地拿起手机记录王老村的美景。

王老村党支部书记张凯介绍,2019年,该村在雪野街道党工委引荐下引入山乡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联合开发,自此开创了文旅深度融合促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把王老村打造成集田园休闲、民俗体验、教育研学、康养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未来乡村”。

“我很高兴能通过这里看到中国的乡村振兴,当地非常重视发展农业旅游,这类位于城市郊区的乡村旅游项目,我认为发展潜力巨大。”荷兰驻华使馆动植物农业参赞卡雷尔说。

“如果有时间,我会带家人过来参观。”科乐收农业机械贸易(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亚非中东区域市场营销经理西蒙说,“我对莱芜农业农村发展模式非常感兴趣。希望接下来可以在农业机械和智慧系统方面达成相关合作,以智慧农业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减损。”

“今天看到的王老村,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文旅产业,同时基础设施完善,生态也很优美,村民能从这些发展中受益。”赵兵说,这里非常有代表性展现了中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成效,为世界其他地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系统革新 粮安之道

莱芜深谙“藏粮于地”之道,51.77万亩高标准农田之上,土壤养分库动态更新,测土配方施肥覆盖95%耕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五年100%的沃土,如同不断强健的“体魄”,托举起粮食丰产。

“藏粮于技”的篇章由优质“芯片”书写——中麦578、鲁研951等良种依托合作社平台示范推广,统一供种确保高产基因在每寸土地生根发芽。在中科北斗基地,天空地网星河AI平台实时捕捉气象墒情、预警病虫害,数据流精准滴灌全省9800万亩农田,更让莱芜农药用量锐减6%,绿色生产之路越走越宽。

就如国际嘉宾在中科北斗基地所见,智慧农业如何让“减损”变得可感可触。莱芜瞄准全程机械化发力,全区农机总动力达77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超92%。2025年麦收季,检测点机收损失率仅0.6%,远低于行业标准——这背后是733台联合收获机与2.5万台套智能农机的精密协作。

减损链条向储存环节延伸: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将专业烘干服务送至田头,“收干储一条龙”模式有效锁住水分、减少损耗;绿色储粮技术改造仓容5.36万吨,让“颗粒归仓”成为有技术保障的现实。

在莱芜,减损增收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6个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示范区坚持亩产800公斤,2处“万亩片”示范田以技术辐射带动区域增产10%。

更具启发性的是“一块田”改革:土地流转率60%、规模化率达85%,小田变大田,农民、村集体与企业结成牢固利益共同体。产业链向精深加工跃升,从休闲食品到功能饮品,1家中国农业500强、1家国家级龙头引领粮油加工走向多元化、高值化。

当国际代表在王老村目睹北斗系统为作物“把脉”,莱芜经验的价值不言而喻。与会专家纷纷感叹:“系统性减损思维与接地气的技术应用,让这里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的‘粮策’样本。”

从沃野良田到智慧粮仓,莱芜以坚实的“鲁中粮仓”之姿,将增产与减损锻造成保障粮食安全的“双翼”。当全球聚焦减损合作,莱芜实践正启示世界:守护每一粒粮食,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