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齐长城遗址--城墙掠影(二)
发布日期:2024-07-24 15:25 信息来源:济南市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
信息来源:莱芜区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黄石关段城墙。长城从九顶山关向东北至山顶,折向东南,过马头崖山、考池崖山、西尖山、俊林山至北岭子山顶,右经下龙子村、珍峪村、上茶业村、中茶业村、上王庄,长10310米,均有遗址。马头崖西北有长1330米的墙。考池崖山尚存长150米、宽4米、高3米的双石墙墙体。俊林山至北岭子山有长1100米、宽4米、高3米的墙体。黄石关有刘俊林殉国处,珍峪村有八路军服装厂旧址。关南的吉山村遗有吉山战斗的遗址,还有汪洋台、茶业民兵战斗遗址等革命文物。山上多软枣、柿子、花椒等树。

      黑风口关段城墙。长城从北岭子山蜿蜒向东、过瓦岗寨山,王大安山、霹雳尖山、摩云山、黑风口关至双堆山南崖,右经下法山村、中法山村(长城折向东北)、上法山村(长城折向东)、卧云铺村(长城折向东南)、逯家岭村(长城折向北又折向南方),至双堆山南悬崖止。另一条过双堆山北折,入博山区。全长6590米,北岭子山至霹雳尖山,长3540米,无遗址。霹雳尖山至双堆山南崖,长3050米,有遗址;其中摩云山至南崖有长1450米、宽1米、高1.5米的墙体。双堆山南的崖下村有1942年牺牲的原山东工委书记钟效培墓地;山上生长着松柏树、花椒树、樱桃树、椿芽树等。

      青石关段城墙。长城又过博山区玉皇山(因山高崖陡未设城墙),东南向,至樵岭前村(开始有城墙)南的梯子山入境,转向东南的青石关,又东至东封山,南折炮台顶山,东南至武山,南折至原山后,东西向延伸,东向进入博山区境内,西向至原山顶为止,全长7770米。除炮台山顶至武山长600米无遗址外,其他均有石墙。东封山至炮台顶山一段长3200米,墙宽0.8~1.2米,高1-3米。

      此段城墙主要是单石墙,是用石块干垒而成。在东封山的斜坡上,墙阴面凿有排水的水沟,隔一段距离建一挡水小石墙,并在相应位置的城墙上留一排水口。水流经泄水沟,至挡水墙处,由城墙的排水口泄出。此法

是为防雨水冲坏城墙,采取的泄水措施。

      烽火台是建在长城沿线大山顶上的传递军情的设施。莱芜境内主要由大铜顶子、曹操峪顶、烟火台、九顶山、北寨山、火郎台、鸡冠寨、霹雳尖山、东丰山、炮台山等烽火台。

      齐长城多依山势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故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但长城所经沿线亦有平坦之地,所以齐长城的整体建筑结构、城墙结构各有不同。随山势而筑地段城墙多系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块砌成,一般不用灰浆等物凝固,而平原低谷地段所筑长城又多夯筑而成,土筑的城墙也称钜防或防门。就城墙的建筑材料而言,多就近取材,山岭地段所筑城墙,因取石之便,即用石砌;平坦地带因无石便取,即用土筑。

      莱芜段齐长城的修建巧妙利用地势,随地势的升降就地取材,修建了一条巨大的防御城墙。莱芜境内齐长城沿线青石山与沙石山交错出现,山上散落着较多的青石和沙石块,为修建长城提供了便利。锦阳关西侧尚存两处采石场遗址,其中一处位于锦阳关西城墙以南,现在已经成为农田,另一处位于长城岭上,城墙之阴,形成一个采石坑,山顶东面,暴露着一层层夹的石灰岩,极易开采,城墙石上遗有采石中形成的大小不一的楔窝。

      丰富的筑墙资源,为建墙提供了便利,也体现了2000多年前高超的建筑水平。齐长城的修建采用了多种建筑方法,比如,逢石建石墙,采用了毛石干垒法、压缝法等;逢土采用夯筑法,建成土墙;逢高山悬崖,采用凿山成墙法、悬崖代墙法等,从而形成了单石墙、单土墙、石土墙、双石夹土墙等墙体。总体来看,齐长城建筑虽然不精细,但运用了多种建筑技术,是我国土石建筑不可多得的标本,有些技术至今仍在使用。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齐长城早已失去了它昔日的防御功能,但今天的齐长城对深入研究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建筑乃至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方面,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编辑:利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