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概述
发布日期:2024-05-29 14:10 信息来源:济南市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
信息来源:莱芜区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了一个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各国依据其国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使得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也导致了军事力量的强大,因而出现了长达几百年大规模兼并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扩大国土、增强势力,故而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称霸争雄局面。各诸侯国在原有关隘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防御工事,驻兵御敌,长城便是各诸侯国保卫疆土的重要防御设施。

      著名历史学家张维华先生指出:“春秋间,列国诸侯,竞相争伐,或因河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其所谋以自立之求,愈之且密。至于战国,车战之制渐息,徒骑之用渐广,战争范围益为扩大,于是有长城之兴筑矣。”

      齐国自周初封国,经西周时期的着力经营,至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齐国东邻黄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鱼盐贸易之便,故齐国自建国之始就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国策,依据齐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先发展了工商业和渔盐业,使齐国的商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春秋时期齐国铁制工具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齐桓公时期,由于管仲的改革,采取农工商并举的政策,铸行刀币,鼓励经商,齐国日益强盛,成为东方大国,并首霸诸侯。春秋晚期,齐国先后灭掉了纪、谭、莒、莱诸国,齐国的地域扩展到东方海滨,齐国的开放型沿海工商经济和内陆农业经济得以同步发展,为齐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逐渐消除了东方敌对势力的齐国,把战略防御进攻的重点转向南邻的鲁国和楚国,以及西南的卫、晋、宋和北邻的燕国。

      从地理位置看,齐国的西面和北面有黄河作为天险屏障,东面是大海,而海上是不必防范的。虽然南面的泰沂山脉是约定俗成的边界线,但因地势开阔,易攻难守,正是中原诸国进攻齐国的咽喉之地,是齐国需要重点防范的要塞,必须设防。春秋至战国初,各国主要是用战车作战,因此设防重点是修筑关隘,用来阻挡战车,而到了战国时期,步兵具有机动灵活可以翻山越岭等优势,这就迫使齐国在修建关隘的同时,还要建好山岭上的长城,以防步兵的人侵。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55年,晋国联合鲁、宋、卫等国伐齐,齐灵公被迫将济水以南依河临山的一段水坝加宽、加厚、加高,以阻挡联军。这便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的齐长城最初的由来。齐长城的始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比秦朝长城早了400余年,比欧洲雅典壁垒护道墙早了百余年,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据此,齐长城被史学权威誉为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和世界壁垒之最。

      关于齐长城的记载,最早见于《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中亦有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

      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古济水东岸,从大峰山山顶穿过,向东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入海,途经平阴县、济南市长清区、肥城市、泰安市泰山区、泰安市岱岳区、济南市历城区、济南市章丘区、济南市莱芜区、淄博市博山区、淄博市淄川区、沂源县、临朐县、沂水县、安丘市、莒县、五莲县、诸城市、青岛市黄岛区共19个县市区的94个乡镇、街道,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巅之上,全长618.9公里。齐长城建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之中,虽沿线有平谷之地,但多为山岭,长城依山就势而筑,其建筑之宏伟,规模之壮观,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春秋首霸和战国七雄之一的东方泱泱大国的强盛雄风。通过对齐长城的全面考察研究,可窥见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发达和繁荣的盛况。

      早在2000多年前,齐长城沿线就发生了很多著名战役,如齐鲁长勺之战、晋之联军伐齐、齐魏马陵之战等。到了现代,齐长城沿线又成为我军抗日游击战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那金戈铁马、鼓角争鸣、浴血鏖战的场面,在齐长城的每一块石头上都刻下了永恒的烙印,使其成为中国战争史的天然博物馆。同时,齐长城还对研究古代工程建筑、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齐长城堪称中华民族的一座历史文化宝库。


编辑:利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