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新画卷!莱芜区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走进杨庄寨里大王庄羊里雪野茶业和庄苗山口镇张家洼
发布日期:2023-06-30 23:35
信息来源:新莱芜客户端
信息来源:莱芜区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次
字体:【大 中 小】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精神,实地观摩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理清思路、接续发力,推动现代农业强区建设迈出新步伐,6月30日至7月1日,莱芜区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举行,集中观摩全区15街道(镇)推进乡村振兴情况。6月30日,观摩团先后走进杨庄镇、寨里镇、大王庄镇、羊里街道、雪野街道、茶业口镇、和庄镇、苗山镇、口镇街道、张家洼街道进行实地观摩。

石家河村位于杨庄镇以南,全村260户、725人,党员26名,村庄占地667亩,耕地面积826亩,2022年村集体收入 28.6万元,成功创建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

聚力“三变”改革。立足交通环境优势,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流转村民房屋50套,招引泰安客商开发民宿、农家乐、品茶驿站等项目,村民每套每年收取房租3000-4000元,村集体每年收取服务经费6万元,实现了群众和村集体双增收。
打造节会品牌。以“嗨啤田野里杨帆向未莱”为主题,举行首届乡村啤酒烧烤嘉年华,组织嗨啤炫哥炫姐挑战赛、3V3篮球赛、民宿胡同烧烤等活动,打造“乡村啤酒”为元素的节会品牌,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深化文旅融合。投资1000万元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共享民宿区、特色民宿区,建成后预计可安排农村劳动力20余人,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10万元。

杨庄镇数字乡村5G建设平台位于镇政府院内,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乡村建设治理数字化、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乡村数字文化、智慧绿色乡村等方面,整合全镇农业农村数字资源,以可集成、可复用、可扩展建设标准,初步打造成型“1+10+N”数字乡村体系。
“1”:杨庄镇数字乡村5G建设平台。
“10”:打造“智慧党建、产权交易、特色产业、平安乡村、环境治理、乡镇风貌、惠民服务、宜老宜幼、基层治理、旅游杨庄”十大板块。

“N”:开发“杨庄镇数字乡村”小程序,在镇域范围内实现“智慧农业展示、镇域监控整合、防溺水报警、城管委和对讲系统、智慧大喇叭、随手拍、随手问”等系列图景应用展示,并在7个数字乡村先行村率先完成村级5G平台搭建,开发“村庄基础信息索引、垃圾桶满溢报警、AI摄像头识别、共享打印机”等图景。

唐王许村位于寨里镇以西,全村360户、1169人,党员52名,村庄占地204亩,耕地面积1801亩,2022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先后获得市级文明村、市级五星级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筑牢战斗堡垒,夯实党建根基。投资8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党群服务中心,坚持每日晨会,落实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开展“党员户挂牌”活动,带动全体村民向党员看齐。
实施村企联建,助力产业振兴。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运营2个农作物大棚项目,与桑园公社合作发展“桑葚+草莓+特色小西瓜”等多种农产品采摘新业态,带动村民就业20余人,每年实现村集体增收6万元。
改善村容村貌,增强民生福祉。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新铺水泥路1600米、沥青路400米,新建机井4眼,村民生产条件更加便利;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修建健身广场1处,筹划建设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村民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薛埠村位于寨里镇西北,全村296户、1006人,党员51名,村域面积1268亩,耕地面积1124亩,2022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文明村、省级卫生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庄环境。投资110万元将村内“垃圾湾”建成“东湾公园”,新建高标准沥青路400余米,硬化连村路1140米,栽植绿化苗木三万余棵,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依托优势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招引山东恒泽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发展清禾民宿项目,流转土地810余亩,打造集餐饮、游玩、观赏、住宿、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流转土地560余亩,组织带领村民发展规模种植。
推行网格管理,促进乡村善治。将全村划分为4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每10户为一个单位,以邻里关系为纽带,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庄”。

大下河村位于大王庄镇西南,全村338户、849人,党员31名,村域面积3400亩,耕地1500亩,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 115万,先后获得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验试点单位、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建强党建“主阵地”。投资500万元的党群服务中心落成投入使用,推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对参加集中学习、主题党日、入户走访、志愿服务等进行赋分,凭积分卡到出彩超市兑换商品。
创新实施“六个一”。即一册《村规民约》、一本家政档案、一副红黄马甲、一张积分卡、一项决策机制、一项福利制度,以制度创新推进村级治理体系改革。
培优做强“增收点”。开发下河岭土地1800亩,先后成立土地股份、苗木种植、劳务输出等多家合作社,规划经济产业园,引进6家农业产业化企业落户,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

竹园子村位于大王庄镇东北,全村126户、328人,党员16名,村域面积3000亩,耕地500亩,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 52.6万,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省生态文明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家园。积极推进居住区建设,村民全部入住二层宽敞明亮小康楼,主次干道全部 绿化、亮化、美化,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定时清运,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打造田园超市,促进产业振兴。建设樱桃园80亩、山楂园200亩、核桃园200亩、板栗园500亩,以“田园超市”采摘项目为带动,逐步成为集“采摘品果、赏花游乐、科普教育、生产创收”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公园。
抓好孝德建设,倡树文明新风。连续多年在春节期间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发放米、面等生活用品;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等评选,形成良好文明风尚。
第四站

西魏庄村位于羊里街道西北部,全村142户、382人,党员26名,村庄占地31亩,耕地518亩,2022年村集体收入55万元,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福峰合作社温室大棚项目位于村西部,项目总占地80余亩,计划总投资 600万元,目前已完成第一期45亩葡萄种植,用工600余次,带动就业50人,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

紧跟市场,拓展发展业态。2021年以来,福峰合作社由油桃种植、赤松茸种植发展到到葡萄兼作种植,不断探索发展优势产业,促进集体增收。
引才育才,提供技术支撑。与山农大技术合作,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名师带徒方式,先后培养本村乡土人才 6名,为项目发展奠定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农旅融合,延长产业链条。在温室大棚葡萄基地建设基础上,下一步将种植、旅游、采摘、观光有机融合,通过农旅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

址坊村位于羊里街道北部,全村403户、1058口人,党员42名,村域面积4580亩,耕地面积1700亩,2022年村集体收入60万元。址坊药用植物公园位于址坊村东南蟠龙山处,于2023年山东欣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占地1000 亩,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目前已完成一期黄精种植400余亩,建设水渠1400米,垒砌石堰600立方,用人工1000余人次,带动15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以上。

招商引资、企业合作。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郭顺星团队技术支撑,引进山东欣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化合作对接,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优化政策、全力支持。不断完善水、电、路、渠等配套设施建设,及时提供劳动力支持。
延伸链条、创新驱动。结合全产业链项目打造,配套建设药食两用加工厂,围绕食材药化、药材食化,不断研发药用物质健康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王老村位于雪野街道西部,全村205户、578人,党员31名,耕地面积426亩,山场面积4000余亩,2022年村集体收入 13万元,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国家级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荒岭薄地种上“摇钱树”。按照“先治坡后治窝”思路,实施修路治水、植树造林等工程20多项,成立山乡绿色果蔬种植基地,引进山东农科院优良品种,绘就了“灵山秀水、林海果园”美丽画卷。
民房老屋变身“农家乐”。整合挂钩试点、连片综合整治、旅游开发等政策资金,建起联排别墅126栋,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41户农家乐进行改厨改厕,实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具备接待300人食宿能力。
深山小村成为“打卡地”。引入山东文旅集团,采用“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利用闲置宅基地,打造精品民宿5套,配套建设儿童游乐场、速滑跑道、星空宿营地,日均接待游客300余人。

富家庄村位于雪野街道西部,全村410户、1075人,党员50名,耕地面积1200余亩,山场面积4000余亩,2022年村集体收入60万元,先后获得山东省生态文明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农旅融合兴产业。先后引进富甲庄园项目、金谷山庄生态农业公司,流转土地近2500亩,累计投资1.5亿元,打造农文旅融合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和田园综合体。
线上线下促营销。建设农贸市场,定期举办农产品推介会,提高当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利用老学校打造电商平台中心,承担农副产品网上销售、新农人电商培训等功能,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解决本村及周边村民的销售难题。
联农带农促增收。探索实行“协会+合作社+农户”旅游模式,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和乡村旅游合作社,开发具备游览采摘功能的果品生态园,带动村民群众人均增收3600元。

西嵬石村位于茶业口镇最南侧,全村382户、888人,党员39名,村域面积3280亩,耕地面积746亩,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12.7万元,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山东省第二批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市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始终抓思想、强队伍、严制度,投资320万元建设西嵬石村党群服务中心,编制完善村级制度10余项,使村级治理逐步实现法治化、规范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强化产业为先,打造富民增收“直通车”。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产业发展+康养旅游”新思路,整合资金3600余万元,打造西嵬石田园综合体,带动1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强化民生为本,夯实村级发展“奠基石”。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修建便民桥6座、塘坝5座、文化广场1处,硬化小街小巷1.8万平方米,绿化3000平方米,完成“幸福院”改造提升,村民生产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下法山村位于茶业口镇东北,全村158户、370人,党员25名,村域面积2490亩,耕地面积450亩,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3.1万元,被评为山东省卫生村。

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千川山天然富山泉水项目,该项目以山泉水生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展销为主。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占地15亩,分三期建成,目前一期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000万元,引进国内先进生产线2条,已于3月份投产运营。
深挖文旅资源。依托千亩野生黄栌这一独有资源,谋划红叶谷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新建水库一座,硬化道路0.7公里,打造农家乐一处,连续举办九届红叶节,真正做活“红叶经济”。

焕发古村魅力。开发建设古街项目,修复古井、古宅,回顾历史年轮,打造古街新篇章,全方位展现古村落独特价值、丰富内涵和文化魅力,不断拓宽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东车辐村位于和庄镇驻地以东,全村339户、915人,党员32名,村域面积3000亩,耕地面积871亩,2022年村集体收入57万元,先后获得五星级村党组织、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民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完善惠民设施,投资85万元,建设幸福院、拉呱大院、如康家园、灯光球场;倡树文明新风,成立锣鼓队、舞蹈队、篮球队、足球队,举办象棋大赛、元宵晚会、运动会;聚焦“一老一小”,逢年过节为老人发放鸡蛋、大米,赠送生日蛋糕,为大学生发放助学金。
村庄面貌展现新画卷。投资200余万元,硬化道路15万平方米,铺设沥青3.5公里,绿化河堤1500米,栽植苗木1000余株,开发万家泉、月牙山等自然资源,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集体经济实现新发展。建设生态大棚,发展赤松茸等特色种植;新建车辐新型农业种植示范基地,探索小麦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大豆玉米标准化、复合化种植,预计2023年农业年收入突破20万元,集体总收入突破70万元。

马杓湾村位于和庄镇驻地东南,全村247户、645人,党员28名,村域面积3900亩,耕地面积823亩,2022年村集体收入11.41万元,先后获得国家传统村落、国家森林村居、省级卫生村、市级美丽乡村、绿化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实行“筑巢引凤”。累计投资160万元,建设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邀请近百名清华大学等高校教授、学子开展调研实践,帮助申报国家传统村落、完善村级发展规划。
发展民宿经济。成立旅游开发公司,依托实践基地人才优势和传统民居资源,打造康养民宿30余间,开展民俗餐饮、儿童研学、农事体验等活动,持续提升马杓湾村文旅品牌,预计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

培育特色农业。成立红薯种植合作社,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统一包装、销售,显著提高村民收入,每年帮助村民增收近百万元。

艾都田园项目由济南坤神药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已列入2023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项目占地1万余亩,总投资8亿元,计划2026年5月竣工投产。项目建成后,可安排就业500余人,实现年营业收入8000余万元,税收400余万元。

科学合理布局。充分挖掘“原乡、原水、原生态”自然禀赋,规划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有机农业生产区、农旅融合体验区、原乡村落度假区、康养休闲拓展区等“一心四区”。
推动融合发展。组建产业融合创新创业平台,致力于艾草种植、产品加工、线上销售融合发展,打造集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美丽田园。
创建示范基地。在农业种植基础上,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引才下乡、引智入园、引资入股,积极争创全国最大的艾草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标准化示范区。

花仙谷现代农业产业园由山东种业集团开发建设,项目占地581亩,计划投资3000余万元,可耕种土地300亩。项目建成后,可安排就业100余人,实现年收入200万元。

化零为整,推进融合发展。以“合作社入股”形式,将周边村零散合作社融合发展,强化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化零为整、成片开发,实现土地增值、务工就业、区域美化、农民增收、业态良好等多重叠加效益。
创新赋能,打造特色品牌。依托毗邻济莱高铁站的区位优势,广泛开展订单农业、电子商务等,助推农产精品“走出去”,吸引先进技术“走进来”,强化产销衔接,打造精品农业“苗字号”品牌。
超前定位,助力乡村振兴。按照“农业+文旅+康养”思路,因地制宜做好产业规划,以打造循环农业、创意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为基本依托,促进业态共荣、农民共富。

崔家庄村位于口镇街道驻地东北,全村473户、1213人,党员66名,村庄占地261亩,耕地面积400亩,2022年村集体收入15万元,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村、省旅游特色村、省乡村旅游创业之星、省乡村旅游标准化试点等荣誉称号。百小合创意农场项目于2020年由崔家庄村集体投资建设,项目总占地300亩,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百合花种植为主题,以农业、旅游、研学拓展为主要业态,建成运营后年可实现销售收20万元,安排农村劳动力50人。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项目。采取“合作社+村民”模式,新建园内道路5.5千米,先后建成百合园、无公害菜园、共享田园等景观项目和勇士拓展训练营地、森林学校、星空木屋等主题元素项目。
盘活资源寻求最大价值。聘请山东建筑大学、济南园林等规划团队,对原有民房和宅基地进行改造翻新,打造精品民宿5套,提供吃、住、学、游、购、娱一条龙服务。

多元发展赋能农场升级。2023年以来,投资新建体能乐园,新上彩虹滑道、多人秋千、浑水摸鱼等游乐设施10余项。谋划建设铁甲战车军事体验乐园,进一步提升游乐体验。

谷堆山村位于口镇街道以北,全村663户、1701人,党员57名,村庄占地464亩,耕地面积2251亩、2022年村集体收入52万元,先后被评为五星级党支部、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数字植物工厂于2021年由山东颐养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投资建设,项目总占地100亩,计划总投资1.1亿元,建成运营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安排农村劳动力100人。

产学合作紧密。与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农科院合作,吐丝口小学挂牌研学基地,打造集青少年研学培训、农业休闲旅游、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于一体的数字农业研学基地。

种养业态融合。已建设并运行3000平方米数字植物工厂、3座智能羊舍、4座日光温室大棚和1座联动玻璃温室,目前金耳菌、富硒西瓜等产品均已上市。
村企利益共享。谷堆山村委与数字植物工厂达成合作意向,待项目稳定运营后,将项目南侧300亩进行土地流转,采取“合作社+国企+农户”模式,让更多群众享受发展成果。
第十站

李梁坡村地处莱芜区城北,全村122户、348人,党员23名,村域面积510亩,耕地面积390亩,2022年村集体收入12万元。

打造党建主阵地。结合实施旧村改造项目,规划建设党群服务大厅、党群会议室、党群图书室、党建广场等功能区,以中青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成立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爱心车队,常态化开展主题活动,擦亮党建引领红色品牌。
打通产业致富路。去年成立沃盛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阳光玫瑰葡萄采摘园项目,安置劳动力20余人,预计带动集体增收30万元。今年盘活2600平方米的闲置场地建设夜市,通过地摊经济带动村民就业,预计带动集体增收3万元。
打好民生组合拳。确定12件“我为群众办实事”村级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加快推进中小学培训班、百姓大舞台、卫生室、幼儿园、健身广场、幸福院等民生项目建设,举办读书会、颂咏赛、知识讲座等活动,更好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要。

崔梁坡村地处莱芜区城北,全村254户、784人,党员51名,村域面积1726亩,耕地面积720亩,2022年村集体收入42万元,先后获得山东省文明单位、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五星级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开展土地股份改革。2013年,成立崔梁坡土地股份合作社,1亩折算1股,村集体以自留地和拆迁复垦等新增地98亩入股,村民以615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和村民签订协议书,每股保底收益1000元,并根据经营情况分红,集体股收益作为公益金积累。
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先后投资2600多万元,建成密植油桃大棚44个、标准化智能立体草莓大棚2000平方米、观光长廊4800平方米,成立旺山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优质服务。
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对莲河水系进行生态治理,修复堤防、新建溢流坝、改造沿河路、新建污水管网,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村域污水全部纳入市政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