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济南市莱芜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
(2021-2035 年)》解读说明
一、规划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编制《济南市莱芜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分区规划》)。《分区规划》承接《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的相关传导要求,统筹安排莱芜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推动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是指导我区长远发展和总体空间安排的法定规划,是我区详细规划的依据和专项规划的基础。
二、规划意义
1.解决现实矛盾。解决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审批流程复杂、周期过长、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
2.建设生态文明。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
3.擘画美好蓝图。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促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2023年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修正)
7、《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2022年施行)
8、《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09年修正)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2021年施行)
11、《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11年修订)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1年修订)
1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年修订)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
15、《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厅字〔2019〕48号)
16、《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
17、《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27号)
18、《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1 年印发)
19、《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 号)
20、《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19〕105 号)
21、《山东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鲁自然资字[2019]80 号)
22、《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
23、《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
24、《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制定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 年印发)
25、《莱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 年印发)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和政策文件
四、规划目标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的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作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推动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提升国土空间使用效率。
五、重要举措
1.坚持底线约束,安全永续。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城镇化格局,不断提高国土空间风险防控水平和城市韧性,应对城市各种风险挑战。
2.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以钢铁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为引领的创新驱动战略,加快钢铁工业向先进材料产业链延伸,做强先进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做优文旅产业,把莱芜区建设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的样板。
3.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服务设施供给质量,提升城市环境和品质风貌,加快城市精细化管理,补齐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短板,增强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和安全韧性,着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4.坚持全域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城镇建设格局,统筹全域全要素科学配置,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优化城镇
空间格局,加快建设绿色化、人文化城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坚持增存并举,集约节约。增量高效,引导土地要素合理配置,以空间结构引领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土地资源要素向土地效益高的地区倾斜,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供给;存量优化,促进用地集约提质增长,将用地绩效长期较低的存量空间作为城市更新重点地区,提高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六、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
1.省会城市副中心战略。打造“工业强市”主战场、省会创智会客厅、辐射带动鲁中南发展的中枢地。
2.动能转换战略。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先进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壮大培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四大特色产业。
3.全域高效能战略。制定“城田湖山丘”差异化保护与开发策略,提升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推动土地等各类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4.城乡高品质战略。推动城乡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培育多级中心体系,建设公园城市,推动城区公共服务向周边乡村地区的延伸共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七、空间格局
1.全域总体格局。统筹全域生态、农业、城镇空间,构建“山水共生,多彩田园,主副辉映,智汇嬴城”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2.农业空间布局。以莱芜农高区为核心,形成西部优势农业集聚区、北部生态农业发展区、东北部现代高效农业种植区、南部果蔬产业发展区4个农业重点发展区。
3.生态空间布局。强化大汶河和瀛汶河生态廊道保护,筑牢北部香山-马鞍山和南部莲花山生态屏障,维育雪野湖、大冶水库、公庄水库、孝义水库和大汶河公园五个生态核心,形成马鞍山等五个山地生态片区和西部平原生态片区。
4.城镇空间格局。到2035年,构建“一主一副、两团多点”的城镇发展新格局。“一主”是中心城区,主力承载省会城市副中心的科创、枢纽、智造产业职能。“一副”为雪野副城,主力承载省会城市副中心的科创、交流职能。“两团”为羊里和高庄街道,作为中心城区周边功能性支撑组团,近期做好与主城区功能、产业的联动,远景融入中心城区发展。“多点”为外围7个镇,坚持产业立镇,聚要素提人气,营造“山水园林”镇村风貌。
5.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强化文旅融合,突出雪野文旅核心地位,打造大汶河、齐长城、瀛汶河三条文化体验带;划分郊野山区、田园休闲、城市中心、平原都市、滨水活力、湖畔文旅等风貌分区,明确风貌指引要求。
6.基础支撑。规划新增滨莱高铁等3条铁路线、3处铁路枢纽、1条济南至莱芜轨道快线,规划2条高速公路、5条国省道改线;规划“六横七纵”一级主干路体系,建设货运外环;强化供水保障能力,完善排水设施空间布局;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建立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区域电网;构建高标准、平急结合的城市韧性体系。
7.中心城区结构。构建“两带两心六轴四区”的空间结构。“两带”为大汶河蓝色功能带突出水生态安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和景观塑造;龙马河绿色功能带突出区域性生态隔离和郊野游憩功能。“两心”为老城中心以行政办公、公共服务功能为主;高新区中心以科创商务、高端服务业功能为主,建设省会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六轴”为沿鲁中大街、龙潭大街、鲁矿大道、莱城大道、长勺路、凤凰路形成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轴。“四区”为凤城街道为主体的公园慢活区;以鹏泉街道为主体的滨水科技区;以莱芜北站和高教园区为主体的生态创智区;以口镇街道为主体的重工产业区。
8.中心城区蓝绿空间结构。构建“一廊、三环、一网、多园”的蓝绿空间结构。“一廊”为龙马河生态廊道。“三环”为东部山区—大汶河—西部田园生态外环,中心城区青草河—鸭子沟—胜利公园—莲河—莲河公园一级城市绿环,孝义河—汶河大道—嘶马河—玉皇山公园二级城市绿环。沿龙潭大街、鲁中大街等主干路串联多级公园体系形成绿化网络。
解读机构:莱芜区城市规划协调服务中心
联系人:张惠雯
联系方式:0531-7566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