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立德树人双领军教师展播——汶源学校丁慎杰:学科高质量教育,育人新特色精品
发布日期:2023-01-29 17:11 信息来源:济南市莱芜区教育和体育局
信息来源:莱芜区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济南市教育局发布《济南市第一届立德树人双领军教师名单公示》,莱芜区汶阳小学尚玉婷(班主任),花园学校张红(班主任),花园学校卢婷(学科教师),汶源学校丁慎杰(学科教师)被评为济南市第一届立德树人双领军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汶源学校丁慎杰老师的“趣味”课堂。

丁慎杰,汶源学校老师,98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先后荣获省教学能手、区教书育人楷模称号。他认为语文教师要实现功能和价值的转变,必须尽快从“教师”转变为“导师”。

语文学科以及语文教师的“育人”重点应该集中在学生人文素养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上。语文教育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等方面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语文有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德育功效”。

在他的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侧重从两方面组织语文学科教学实施,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效。

遵循语文学科教学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脚踏实地探索和实践。

突出文本特质,在咀嚼语言中行走

以小说阅读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我更注重引导学生脱开具体社会历史的束缚,从小说中读出人类的基本境遇和人性的东西,要探索小说中更具超越性的意义和价值,读出经典的味道。王荣生教授在《小说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到:在小说教学中“你不要去搞那些主题,你要让学生用人生的经验去感受这段独特的人生。孔乙己、范进、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若是被冠以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宠儿以及沙皇统治的黑暗和腐败的典型,那么小说的意义也就折了多半,作者笔下精彩的讲述故事方式、独特的叙述视角等被无情的忽略之后,剩下的也就是学生学习小说的索然寡味,这些简单的概括时的分析所留给学生的恐怕是短暂的记忆,而经典真正的魅力,对学生人生的影响也就更无从说起了。《孔乙己》中各样人物对待孔乙己的不同态度,来自于他们人性中冷漠、《范进中举》中辛辣讽刺式的语言运用所表现的世态的炎凉、《变色龙》中运用夸张的语言所展现的人物的性格的扭曲都应该是语文教学中应该与学生反复咀嚼,在语言中来回行走的地方,教学中咀嚼品味就是最好的育人方式,无声的语言揣摩带给学生的将是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记。

打通情感通道,在参与活动中前行

《语文》的美比比皆是。《春》之语言,美若流淌的音符;《蒹葭》之意境,美若飘渺的星河;《湖心亭看雪》之美,美若纯粹的白雪。学生对文本美的感知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无意注意”。审美,重要的是形象直觉性,沿循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智的通道。语文教学就其特性而言,应该是包含丰富情感的活动过程。语文课就是要上成语文课,且必须开通学生的情感通道,达到审美的状态。

“美文”要润物无声就要真情的“读(有感情的诵读)”出来。《春》中对那种对春天的急切的盼望、那份沉浸其中的欣喜、那份对春天由衷的赞美只有真情的朗读才能淋漓的展现,走进《春》,拥抱春天,感谢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美文”要润物无声就要努力“绘(在头脑中)”出来。《济南的冬天》暖暖的语言流淌着朴素的情感,那是一份心底的感动。围了一圈的小山,雪后的矮松、山坡上的村庄、冒着热气的泉水都是动人的美景。小摇篮、看护妇、卧着的村庄都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地方,联系生活实际去想象,结合美景去联系,对照卧佛、僵卧孤村来比较,打通学生与现实生活的通道,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热爱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美文”要润物无声就要大胆“诵(创意表达)”出来,《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定风波》《天净沙》都可用吟诵的方式表现出来。

“美文”要润物无声就要大胆创意“演(课本剧)”出来。《皇帝的新装》《石壕吏》《雷电颂》创意编写课本剧,精心排演,精彩热映带给学生的并不仅仅是文本的深入解读,更是参与其中穿越时空的切身体验。

激活灵动思维,在质疑问难中提升

德育的传承不应一味求新,过度思辨,去语文化、伪语文化。实施初中语文学科德育,要摒弃朱自清的父亲过铁道违反不违反交通法规一类的讨论;摒弃斑羚能不能双双跨越六米的山涧一类的探究;摒弃帮着移山的愚公出谋划策一类的做法和理念。

只有牢固树立学科德育的“研究意识”。才可切实加强语文学科德育研究:比如功利思想的弱化,审美意识强化的研究(详见材料);享乐观念的弱化和忧患意识的加强的研究;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研究;外来文化(西方的开放、自省和反叛)的融合研究……文言文德育教学研究。

拓展名著阅读外延,稳稳地、缓缓地、默默地做行之有效的实践研究。

大浪淘沙得赤金,疾风狂吹余劲草。名著以其独特的语言价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经历岁月的淘漉而越发闪耀出其独特的光彩。让名著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老师,成为引导学生探寻现实世界的智者,让一本本名著不仅成为阅读的对象,更成为一个个催化剂,催发学生对历史、哲学、地理、科学甚至社会人生的探寻与思索,这一些问题促使我们不断研究与探索。

他尝试通过对名著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涉及的地理人文的介绍与研究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重点从作者与名著内容两个方面挖掘兴趣点,试图拉近名著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并重点在研究学生兴趣点与知识层次结构方面,从而弱化学生的享乐观念,不断强化他们的忧患意识。促其有刚健坚韧的精神,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担当的精神,就产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的雄心壮志和卓越行为。

编辑:朱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