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近日,济南印发《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 创建文明典范城”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统领,全面推进“十大之城”建设。莱芜区坚持“五化”引领,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着力从作风建设精准化、生活方式精品化、公共服务精确化、城市环境精细化、公共设施精美化入手引领全年,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为济南全面推进“十大之城”建设作出莱芜贡献,为全市争创文明典范城贡献莱芜力量。
6月底,济南市莱芜区获评2021年度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县和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随之,莱芜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样板区和省会 “美丽窗口”的经验做法引起了市内外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莱芜区立足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坚持生态立区,把文旅康养产业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体系统筹谋划、一体布局,坚持全景覆盖、全业融合、全局联动,全力打造“东强”核心增长极、“南美”靓丽新名片,高标准建设“省会会客厅”,将莱芜区建设成为极具地域特色的高品质全域旅游目的地。 发挥资源优势,健全全方位推进机制 莱芜区位于泰山东麓、齐鲁腹地,全区森林资源丰富,山峰绵延、河流纵横、山水叮咚。“五山两水一湖”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着鲁中地区最好的生态禀赋。域内大小山脉2000 余座,600米以上的山41座,东有吉山,西有香山,南有莲花山,北有原山,中有大舟山等,各个山脉独具特色。 为把独特的生态优势打造成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莱芜区以文化为引领、旅游为主体、康养为支撑,高效协同推进文旅康养产业有序快速发展。 全空间规划。高水平编制全域旅游发展等系列规划,构建“双核引领、三带串联、四区共建、五大集群支撑”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全产业链接。深入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以旅游产业化助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共进,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要素保障。对全域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着力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规划建设 “快行慢游”的路网游览体系。加大全域旅游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实现旅游公共服务全覆盖。 全社会参与。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组建文旅协会等行业组织,形成“党政统筹、部门联动、产业协同、社会参与”的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新格局,旅游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把握历史机遇,创新发展路径 围绕以旅游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幸福之城,莱芜区走出了一条颇具借鉴意义的创新发展之路。 抢抓战略机遇,借力借势突破。抢抓黄河国家战略、济莱区划调整、济南市“南美”战略机遇,紧扣“省会城市副中心”定位,探索“旅游引领”的区域联动模式,把莱芜打造成为省会城市经济圈的旅游“打卡地”。 突出头部带动,发展全域旅游。以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景区为节点,建设旅游公路串联各景点,打造“廊道牵引”的全域共振模式,加速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旅游资源向经济效益转化,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列为国家“十四五”文化传承利用重点项目,房干村被评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 突出红色文化,提升旅游品质。莱芜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山东省工委旧址、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小三线纪念馆等“五馆一址”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各个时期,深度发掘、精品打造、串点成线,打造永不褪色的红色文化风景线;同时提炼了“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抢抓机遇、敢打必胜,听党号召、无私奉献”的历史文化基因,激发全区人民干事创业激情活力,为加快创建文旅康养强县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莱芜区将按照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部署,在规划引领上再发力,在资源整合上再深挖,在招大引强上再突破,在运营管理上再提升,全力推动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五个现代化新莱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区文旅局负责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