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中共山东省委又派刘居英到莱芜重组县委,由秦云川任书记,黄仲华任组织部长,李如瞻任宣传部长,为发动武装起义奠定组织基础。莱芜人民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再次迸发出高涨的革命热情,先后在境内举行莲花山起义、金蚕寺起义、大英章起义。
一、莲花山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9月,中共鲁中工委派孙汉卿到莱芜,向莱芜县委传达山东省委关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随后,省委特派员刘居英到莱芜帮助组织抗日武装。
刘舜卿
10月,中共莱芜县委在时方下村河滩召开县委会议,传达中央、北方局、山东省委的精神,参加会议的有秦云川、黄仲华、刘夏峰、刘木易、刘舜卿等人。会上,省委特派员刘居英传达了省委指示:现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救国斗争,共产党员要带头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会议根据省委指示,研究了建立抗日武装及做好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等问题。会议决定立即进行全面发动,分片开展工作,要求共产党员起骨干带头作用,以降寇、朱胡同峪、鹁鸽楼、鲁西、三官庙、柳行沟、刘封邱等村为基点,迅速将工作全面铺开。
方下河会议后,县委成员深入各村向各级党员干部传达县委指示,南、北两个区委也采取措施,及时贯彻了县委会议精神。不久,各地共产党员便深入到贫农、雇农、小学教师等人员中,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号召“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人出人”,组织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共产党员毕指南,素以智谋过人而深得众人信赖,他审时度势,一面开展救亡宣传,一面给在外地隐蔽的党员一一发信,催促他们立即回莱芜参加党的工作。黄仲华、刘夏峰等人除深入各村进行宣传外,还往返于南北区委和县委之间,上传下达。刘舜卿以小学教员身份,在王家楼、高家洼、安台子一带,做了大量工作。
1937年10月中旬以后,莱芜隐蔽在外地的党员和平津流亡学生中的民先队员相继回到家乡。他们及时与县委取得联系,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开展救亡工作。党员王其人,在山西绛县接到毕指南的信后,立即动身返回,直接到毕指南家接受了县委分配的任务。从邹平返回的县委原委员孙启明,因在1930年前后曾任县农民协会干事长,在全县颇有声望,回县后救亡工作开展得非常有成效。从北平回莱芜的大学生、民先队员亓象岑、亓善青等人,以家庭的亲戚关系和大学生的身份,与当地的士绅名流进行广泛接触,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不少人为了了解时局,便到他们家里。经过他们一番宣传教育,这些内心苦闷的慕名来访者,大都欢欣鼓舞地离去。
在县委领导下,经过共产党员、民先队员深入的宣传之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省委关于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逐渐深入人心。许小洼青年杨桂芳,家庭生活优裕,并且是杨门独子。他不沉溺于父母之爱,坚决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花40元大洋买了一支马枪,又从亲戚家借来一支六轮手枪,参加了共产党的抗日武装。他在日后与日寇的作战中,冲锋在前,英勇杀敌,不幸壮烈牺牲,成为四支队为国捐躯的第一人,同时也是山东省在抗战中牺牲最早的烈士之一,时年28岁。柳行沟18岁的姑娘孙子秀,决意女扮男装参加武装起义,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其精神却令人感动、催人奋进,许多青年在她的鼓舞下投身到抗战洪流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发动,县委见时机日渐成熟,便在降寇、朱胡同峪、鹁鸽楼等地设点,以党员为骨干,开始秘密地组织游击小组。到12月,游击小组已有100多人,10余队。大多数小组成立时均进行了宣誓和基本的军事训练。12月下旬,日寇占领济南、张店后,炮声已隐约可闻,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游击小组抓紧时间进行演习,队伍晚上集合,夜间急训,为即将到来的残酷斗争做充分的准备。
游击小组虽然组织起来了,但却面临着枪支不足的问题。莱芜历史上经常闹土匪,地主、富农为了护家,大都拥有枪支弹药。针对这一现状,县委采取多种方法解决了枪支问题,或发动开明的地主、富农献枪,或号召参加起义的人员自己带枪,或向存枪户借枪,对那些有枪不肯出借的,就发动其子女设法把枪偷拿出来。游击小组利用这些办法,经多方努力,共筹集100余支枪。
1937年12月中旬,刘居英向省委做了汇报。省委指示,莱芜的抗日武装要于日军占领莱芜城的当天,在莲花山举行起义。
领导全省各地武装起义之余,省委也在加快由自己直接组织的武装起义步伐。1937年10月,省委由济南迁抵泰安,决定以泰安、莱芜、新泰一带党的工作为基础,在徂徕山发动起义。12月24日,日军飞机轰炸泰安城。27日,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于日军占领泰安立足未稳之际,举行武装起义,并通知各县委于日军占领当地县城后即公开拉起武装,集中待命。1938年1月1日,省委率机关人员、泰安县共产党员、抗日自卫团员、平津流亡学生及当地爱国民众计160余人,齐集徂徕山大寺,誓师起义抗日,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洪涛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赵杰任副司令员,林浩任政治部主任。
赵杰
就在徂徕山起义胜利举行之时,日军长驱南下,于1938年1月1日占领莱芜城。莱芜县委按省委的既定方针,通知各地参加武装起义的人员于1月2日在李条庄集合。但由于联络不畅,当天只集合了40余人、30多支枪。县委遂又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于次日在莲花山田家林村再次集合。1月3日夜间,部队集合后,县委宣布正式起义。程绪润任队长,刘居英任指导员,秦云川任党支部书记兼文书。起义队伍纪律严明,虽然时值寒冬季节,天气很冷,但大家都坐在场院里用草围着身子避寒,整整一宿没有一个人进村打搅老百姓。
天亮以后,从村里走出几位老年人,看见拿着武器的战士们就作揖致礼,嘴里还念念有词。原来田家林村经常闹土匪,群众显然是把起义部队当成了土匪。部队负责人向老人们讲明了部队是共产党的队伍,是组织起来抵抗日本侵略、保护老百姓的,为了不麻烦村民们,战士们才在场院里过了一夜。老人们一听都感动得哭了,他们连忙通知各家各户,把战士们接到家里,烧水、做饭热情招待。
起义部队在田家林驻扎的两天中,一方面向群众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动员群众起来抗日;另一方面对部队进行军事训练。由于部队纪律严明、爱民如子,老百姓和部队的关系日渐密切,村民们到处宣传说,田家林来了红军一个师,有1万多人,要打莱芜城,吓得莱芜城内的日伪军增哨加岗、如临大敌,扩大了我军的影响。
短暂驻扎后,部队在田家林乡亲的欢送下,到了刘家林。正在部队苦于无法同省委联系时,1月5日,省委派倪灿武等同志送信给部队,要起义队伍立即到徂徕山光华寺集合。队伍经过一夜急行,行程100多里,于1月6日上午到达光华寺,与省委领导的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省委领导同志对莱芜莲花山起义非常满意,认为莲花山起义人多枪多、影响大,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起义。队伍被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三中队,中队长程绪润,指导员刘居英。至此,莲花山起义以胜利告终。
莲花山起义纪念碑
莲花山抗日武装起义是中共莱芜县委直接发动和领导的,是一边恢复整顿党组织,一边发动群众,以党员为骨干发动起来的。
1936年6月,莱芜县委代理书记刘夏峰被捕,并押到济南入狱。12月,省委派秦云川到莱芜做党的联络工作,恢复了汶河南、北两个区委。黄仲华任汶河南区委书记,刘舜卿任汶河北区委书记。并与130多名党员取得了联系。
七七事变后,刘夏峰获释出狱。当时县委尚未恢复,刘夏峰受省委巡视员孙汉卿委任,与秦云川共同负责莱芜抗日武装的组织发动和党的联络、恢复整顿工作。1937年9月,省委派刘居英到莱芜领导抗日活动,重组了莱芜县委,秦云川任书记,刘夏峰、黄仲华、刘子正、刘舜卿、刘木易为委员。县委的重组,为发动武装起义奠定了组织基础。
莲花山起义后,大多数县委成员和党员骨干开往徂徕山,参加了四支队。其中,秦云川任四支队三中队党支部书记,刘夏峰先后任四支队二排政治员、六中队政治指导员。
二、金蚕寺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9月,山东省委为组织开展抗日武装起义,派遣地下党员周美瑶(大王庄镇焉家庄人)以教师身份做掩护,在香山一带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其活动联络中心设在莱芜区大王庄镇温家庄村北的一座砖石结构小瓦盖顶的四合小院——金蚕寺。周美瑶到省委汇报工作时,结识了在泰安三中学习的青年学生刘文举,便动员刘文举离校参加了抗日武装。而后,他们在进步教师和青年学生中广泛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积极发动和组织抗日活动,并适时组织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
同一时期,济南乡师学生周铁生(山东济阳人)、马达卫(又名马保田,寨里水北村人),先后从延安返回山东,受省委指派到莱芜香山一带开展工作、建立武装组织。两人与周美瑶联系之后,共同领导了香山一带的抗日斗争。他们利用亲属、朋友、同学关系,先后动员了边贯一、边振孟、边一峰、边丰甲、边振奎、边贤培、边振辰(以上均为边王许村人)、杨涛(杨庄人)、燕林翟(女,燕家庄人)、李西珍(太平街人)等20多名有志之士参加革命。他们多方筹措枪支弹药,借用了边王许村的一支猎枪,边丰甲花90元钱买了一支日本式三八大盖枪,边一峰花39元钱买了一支章丘制造七九式步枪、一把大刀和一颗手榴弹。大家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先后筹集到20多支(门)钢枪、土炮,为发动起义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大王庄镇金蚕寺起义旧址
10月初,部队开进温家庄村北的金蚕寺,决定在此暂驻。他们原计划10月10日举行武装起义,因各方条件不成熟,后又将计划推至年底。部队为站稳脚跟,利用各种关系开展统战工作,先后跟止凤村村长李增传、照嘴村村长景如槐取得联系,并结成友好关系。马达卫等20多人深入周围村庄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动员群众起来抗日。经过一段时间,先后发动了止凤、陡崖、卞庄等村师生十几人,队伍很快发展到60多人。
为进一步壮大力量,根据上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的指示精神,马达卫等人决定争取当地景肇岭组织的保安队加入革命队伍。景肇岭是水北村人,与马达卫同村,外号“景大麻子”,从小游手好闲,是个纨绔子弟,在莱芜城受过乡自卫队训练。他依靠地主封建势力,成为水北一带的保安队长。莱芜城沦陷后,他聚集原水北区团丁20多名、枪20多支,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地方武装。
马达卫向景肇岭讲述了日寇入侵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事实和爱国青年不能做亡国奴、要保家卫国的道理后,景肇岭对部队的抗日主张表示赞同。马达卫把情况汇报之后,大家都认为景肇岭有争取的必要。于是,马达卫动员景肇岭带着人与武器,进驻了金蚕寺以北的马场村。经双方协商,通过上级批准,将组织名称对内定为香山抗日游击队,对外称抗日保家自卫团。景肇岭任队长,边逢甲任副队长,马达卫任指导员。
1938年元月上旬,游击队在金蚕寺召开大会。会上,马达卫宣讲了组织游击队的意义、任务、要求等,集体学习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统一了与会人员的思想认识。几天后,游击队在西上崮截获了国民党韩复榘部散兵一个班的武装,其中大盖枪9支、机枪1挺、匣枪2支、子弹百余发、手榴弹3颗,充实了队伍的实力。
正当游击队蓬勃发展之时,队长景肇岭看到原香山游击队成员大部分是青年学生,不懂军事,而他带的都是老兵,便想将所收缴散兵的武器据为己有。此时,他又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挑拨,便想乘机叛变。一天,景肇岭趁马达卫、周美瑶到省委汇报工作之际,来到金蚕寺说:“机枪有毛病,不能用,需要修理,其他枪支可拿到山后去保存。”经过一番争执,除留下一支大盖枪站岗用外,景肇岭率部将枪支全部拿走。下午,即从山上向金蚕寺开了枪。至此,景肇岭公开叛变,彻底暴露了他与民族为敌的狼子野心。
景肇岭叛变后,为保存抗日力量,游击队研究决定:第一,起义人员及枪支暂时隐蔽,分头宣传抗日,发展抗日力量;第二,声讨景肇岭叛变抗日游击队的罪行;第三,尽可能地募集枪支弹药;第四,去徂徕山一带找省委汇报情况,请求派军事干部前来指导。
为尽快与省委取得联系,马达卫与杨涛骑脚踏车先到南山打探徂徕山游击队的消息,未果而返。不久,马达卫又到莱新边界探听徂徕山游击队的情况,在塔子村见到了景晓村(时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长)、洪涛(红军干部、徂徕山起义时任四支队司令员)等人。马达卫将游击队的情况做了汇报,并请上级派军事干部和部队到寨里水北一带开展活动。洪涛在分析时局后对马达卫讲:“我们的力量还是尽快集中起来好,你们应把人和枪集中到塔子村来。”马达卫欣然领命,当天下午便返回香山,将省委的指示向杨涛、刘文举、李斌、边逢甲等人传达,大家一致表示同意省委的决定,遂将队伍集中起来开赴塔子村。
1月20日,香山抗日游击队宣布起义,全队共40余人枪,被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四中队二排,马达卫任二排政治员。从此,他们开赴抗日前线,南征北战,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三、大英章抗日武装起义
1938年1月,原东北义勇军某支队副司令、莱芜苗山镇石湾子村徐杰三所在部队失利后回到老家,在苗山、常庄一带发动抗日武装,影响很大。1938年春节后,在地方士绅王精一的帮助下,组织起一支40余人参加的抗日游击队,队员主要是国民党政府逃跑后解散的区中队队员。后因秦启荣组织县政府,多数人又回到区中队,游击队只剩下10余人。
此时在惠民乡师任教的进步知识分子、莱芜苗山镇文字现村张寿民也回到家乡。他听说石湾子村在东北抗日义勇军当过副司令的徐杰三回了家,就几次去拜访他,交谈东北义勇军抗日成败问题。张寿民向徐杰三反复说明他的失败,不只是因为日本关东军的强大,主要是部队不是共产党领导的,杨靖宇、赵尚志之所以能坚持,因为他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救亡的子弟兵,是与广大人民有血肉联系的,因而虽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仍能与敌周旋,打击敌人壮大自己。徐杰三听后,非常称赞,从而对张寿民也很敬佩。
大英章起义旧址
回到老家后的徐杰三曾去绥远寻求抗日机会,无果而归,随后又跑到南京,找到国民党山东省前主席陈调元,陈许诺他在日寇侵占山东后可组织光复军十六支队,但这只是个空头番号。徐杰三从南京回到莱芜后,张寿民又去他家,商量自己拉队伍,但苦无良机。1938年1月,张寿民同本区段金斋找到了徂徕山起义的四支队,四支队让他们回去组织抗日武装。这时徐杰三已组成五六十人的武装,张寿民就与段金斋去崔家庄与徐杰三见面,说明他们已找到参加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徂徕山起义的四支队,并介绍了四支队编制情况及武装抗日游击队发展速度,建议他撤销光复军的番号,接受四支队的建制,成为四支队的组成部分。徐杰三欣然接受他们的建议,但建制番号需请示四支队司令部而定,便立即确定由张、段再回支队汇报请示。此时古德范村的夏骏青、韩香圊两位同志也来参加,即留队帮助工作。部队虽经分裂,思想情绪有些低落,行动有些散漫,但在抗日的旗帜下,不少富有民族感与正义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不断地加入抗日队伍,充实武器弹药,董功臣、董立言一次送来十多个人、五六支步枪,使部队受到很大的鼓舞。这时部队虽不懂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除个别人旧团丁习气未改,绝大多数战士对群众的态度还是比较好的,部队的声誉比较好,得到群众拥护。与此同时,夏骏青、韩香圊两位同志经常与班排干部及战士密谈光复军没有发展前途,只有参加四支队才有出路,很快,参加四支队成了公开的秘密。
林浩
3月底,张寿民与段金斋将四支队请示改编的情况及林浩政委的指示做了介绍,共同研究了改编事宜,随即在大英章村的天主教堂召开全体指战员会议,宣布撤销光复军的番号,改编为四支队第十中队,徐杰三任中队长,张寿民任政治指导员;部队编为三个排,王子松任一排长,王其隆任二排长,张旭元任三排长;会议宣布十中队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抗日救亡的人民子弟兵,是爱护老百姓的队伍。改编后,战士们情绪振奋,斗志昂扬,出勤训练的自觉性普遍提高。
链接:进步知识分子张寿民
张寿民
张寿民,原名张椿荫,曾用名张维寅,1908年2月18日出生于莱芜苗山镇南文字现村一个书香之家。
1916年至1923年,他先后在本村小学、响水湾高小、莱芜中学读书,1924年1月转到济南正谊中学读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升入山东省济南第一师范读书。在济南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党组织的一系列革命活动:1925年3月参加了济南市各界群众团体召开的追悼孙中山先生的大会和有关悼念活动;6月上旬,参加了济南30多所中等学校举行的罢课和大游行活动,声援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1926年7月9日,参加了山东党团组织的欢迎、声援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宣传活动;1928年5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出兵侵占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制造了“五三惨案”,张寿民与其他进步学生一起参加了街头演讲、散发传单等反日宣传活动和反对日军占领学校的斗争。“五三惨案”后,济南陷入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中,我党团组织多次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张寿民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宣传自己的观点:三民主义行不通,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1930年7月,张寿民师范毕业后,先后在新泰县、日照县、曲阜、平原乡、惠民乡从事教学工作,结合讲解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气节、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进步书籍,引导学生阅读鲁迅、郭沫若、高尔基的有关书籍,通过与学生谈心、聊天等方式,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张寿民的教育、启发、影响下,抗日战争一爆发,很多年龄大一点的学生,便纷纷向共产党靠近,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斗争,不少人后来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走上了党政军的各级领导岗位,为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寿民故居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军很快占领了京津地区,沿津浦线南下,10月兵临山东。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正在惠民乡村师范附小教学的张寿民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徂徕山起义,参与创建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十中队,并在抗日烽火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转战于泰莱抗日根据地。七七事变后不久,张寿民回到自己的家乡莱芜,宣传抗日思想,组建抗日武装。他多次找到曾任东北义勇军某支队副司令、抗日热情很高的徐杰三,商讨组织抗日武装的计划。日军占领莱芜城后,莱芜的爱国志士纷纷组织抗日游击队,一些地痞、迷信团体也趁机笼络人员、枪支,形势比较混乱。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张寿民与张俊涛、张信智、张加祥、张旭元等,先取出了本村原自卫团的15支枪,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青壮年都愿意同他们一起抗日,有的还拿出了自己的枪弹,很快集合四五十人,与徐杰三组织的队伍会合,一起拉到大英章村天主教堂驻扎。20多里路的行军,扩大了影响,张寿民和徐杰三的一些同学、同事、亲朋好友也纷纷投奔而来。毛梓才、毛德甫叔侄带着国民党军队溃退时留下的部分枪支、子弹入伍,夏骏青、韩香圃、段金斋、韩闵相继赶来,董功臣和董立言也送来了十几个人和五六支枪,于是一支有60多人、40多支枪的抗日队伍便组建起来了。队伍拉起来后,在跟着谁抗日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也遇到了有关方面的拉拢。国民党南京军事参议院陈调元封徐杰三为“光复军第十六支队司令”,国民党秦启荣派人劝张寿民接受其委任——梯队司令。张寿民拒绝了秦启荣的威胁利诱,说服徐杰三放弃了支队司令的头衔,并动员大家说,我们是为打鬼子才组织起来的,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真抗日打鬼子的,我们要参加徂徕山起义的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跟着共产党抗日,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咱就有了方向。毛梓才、毛德甫等都主张跟着八路军干,大家统一了意见,宣布成立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十中队,徐杰三任中队长,张寿民任指导员,夏骏青任秘书,张俊涛任供给主任,毛梓才任政治战士,下设三个分队,并任命了分队长、班长,宣布了纪律。张寿民与段金斋到红埠岭向四支队领导汇报了组建十中队的情况,正式列入四支队序列。后来,以十中队为主体编为一团二营四连,段金斋任连长,张寿民仍任指导员,徐杰三调团部工作。从此,这支由农民自动组织的队伍,在共产党领导下,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9年7月,为适应恢复教育的新形势,培养小学师资,山东省政府将原驻新泰县懿阳的省立沂蒙中学改为省立沂蒙乡村师范,委任张寿民为校长。1954年,他又调任临沂师范学校校长。张寿民在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为沂蒙山区培养了大批英才,他的学生不仅扎根沂蒙,而且遍及齐鲁乃至中华大地,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推动新中国事业前进的动力。
张寿民书法
张寿民酷爱书法,在书法艺术上既得自家学又有深厚的造诣。他广泛摹写名家书体,欧、柳、颜、赵之后,继之二王、魏碑、苏、黄、米、蔡、郑板桥等。他曾7次登泰山,细心观察各种碑匾,揣摸各种碑文,反复推敲摹练,得各家之真谛,博采众家之长,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雅、健、深、秀的独特风格。全国著名书法家沈鹏这样称赞张寿民的书法:“八法何须南北分,清新简淡妙如神。融合诸体至其意,熟后能生始率真。”
——本文摘自莱芜区政协编印的《莱芜印象》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