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近日,济南印发《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 创建文明典范城”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统领,全面推进“十大之城”建设。莱芜区坚持“五化”引领,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着力从作风建设精准化、生活方式精品化、公共服务精确化、城市环境精细化、公共设施精美化入手引领全年,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为济南全面推进“十大之城”建设作出莱芜贡献,为全市争创文明典范城贡献莱芜力量。
嬴城宏济堂中药生产、大王庄孵化园基础配套建设等4个重点项目在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实现“多证连发”“拿地即开工”;政务自助服务“15分钟”便利圈覆盖主城区及全区15个街镇;“延时服务”+“周末、节假日无休”,为企业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零断档的无忧服务……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近年来,莱芜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一切工作围绕“群众需求”展开,服务企业发展,从细处着手、实处着力,甘当“店小二”,做好“贴心人”,切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构建金牌营商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政务服务走向群众家门口
近日,在兰馨园社区便民服务站,记者看到,市民在一台崭新的“泉智办”政务服务自助终端上简单操作后,没几分钟,一张社保证明材料就被打印了出来。在莱芜,像这样的自助终端,莱芜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共采购了93台,分布在城市社区、中心村居以及群众聚集度高的场所,实现政务服务家门口“自助”办、轻松“一点”办,从“最多跑一次”升级为“最近跑一次”。这也是打造政务自助服务“15分钟”便利圈的一项有力举措。
“打造政务自助服务‘15分钟’便利圈”是莱芜区2022年为民办10件实事项目清单中的重要一件,也是扎实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业务办理由“人工审批”向“智能自助”转型升级的又一重大创新举措。自2019年以来,莱芜区为更好地方便企业和群众在“家门口”办事,逐步构建起以区政务服务大厅为中心、15个街道(镇)便民服务中心为分支、841个社区(村)便民服务站为触角的“15分钟政务服务圈”,实现132个事项街道(镇)可办、64个事项社区(村)可办,真正让群众畅享“大事不出街道(镇)、小事不出社区(村)”的便利。
“心贴心”助力企业发展
7月13日,在山东万兴食品有限公司复工后的第一天,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就早早组织核查组到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加快推动企业食品生产许可的延续办理工作,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了政务服务的“温度”和助企纾困的“厚度”。
服务靠前“一小步”,优化营商“大环境”。莱芜区聚焦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通过早介入、早指导、早服务,助力企业早生产、早经营、早发展,用心用情用力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全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从“面对面”到“肩并肩”,帮办服务更走心。为给办事企业和群众营造更加温馨便利的服务体验,莱芜区政务服务大厅调整帮办代办服务区布局,办事群众与工作人员坐在相同一侧,参与办事全过程,帮办人员一对一指导,提供免费复印、信息录入等服务。
全面实施歇业备案,助企度过“缓冲期”。今年3月1日起,探索实施市场主体歇业制度,给陷入困境的市场主体留出“喘息”空间,降低维持成本,歇业备案后,企业不会因为自行停业而被吊销营业执照或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管家帮办“精优细”,项目落地“快准稳”。为服务企业发展,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创新实行管家帮办“1127”工作法,即盯紧1个项目管家帮办“航向标”,打造1支“素质高、业务强、服务优”的行政审批服务队伍,坚持党建引领和创新引领2种引领,奉献初心、热心、同心、匠心等“7”心服务,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流程服务,着力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效率,让重点项目在莱芜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惠民生
如何为市民提供舒适、便利的城市环境,是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题中之义。莱芜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就业等公共服务方面提档升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莱芜区坚持把稳岗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打出服务推介、政策落实、供需匹配和公益岗兜底一系列就业服务组合拳,上半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129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007人、困难人员就业1362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莱芜区全力推进“大循环路网”“微循环路网”建设,并计划投资3.2亿元,实施四好农村路网延伸和改造提升工程76公里,路面状况改善工程247.8公里,村道安防工程50公里,危桥改造工程2座。全区83座公共卫生间实施24小时开放式管理,今年计划高标准新建4座公厕。
“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实行城市精细化治理路长制,对涉及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上传到相关部门,限时整改、上报、反馈。实行城市家具一体化综合保洁,实现墙根至墙根“立体式、全覆盖、精细化”无缝保洁新机制。同时,打造16条垃圾分类“音乐专线”,与临街商户和单位累计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14033家,基本达到垃圾的应收尽收,确保了垃圾不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