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山东省第三期齐鲁名校长和第四期齐鲁名师名单,莱芜凤城高级中学杨维国、花园学校杨军、胜利小学胥庆兰三位老师入选“第四期齐鲁名师”称号。今天,让我们走近杨维国老师的教学世界,去领略“莱芜工匠”的风采。
25年来,杨维国潜心高中生物学教学一线,自觉锻造自己的“匠心”,以成为塑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为目标,视工作为修行,精益求精,锐意创新。先后获得全国自制教具能手、山东省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提名奖、市教学能手、市学科带头人、市班主任工作先进个人、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市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莱芜工匠等称号,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项,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于2019年入选山东省第四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
自制教具
搭建创意学习平台
为给学生搭建富有创意的学习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杨维国积累了大量就地取材的“小策略”“土方法”,藉此化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直观,化解教学难点、增加课堂趣味。先后有两件作品分别获得第七届、第八届全国自制教具一等奖并获得国家专利,被评为全国自制教具能手。开发了系列微课程《创意学具玩转高中生物课堂》,获得了山东省首届微课程评选二等奖。多件教具作品及教学论文在《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及《教学仪器与实验》等刊物上发表。在2019年齐鲁名师赴西藏日喀则送教期间,再次研发并应用了新的学具在四所高中进行了展示交流,受到了一致好评。于2019年被授予“莱芜工匠”称号,相关事迹在济南日报和莱芜区新闻中报道。
创新教法
参编国家教材
为打造灵动、多维的生物学课堂,杨维国先后创立了“借题发挥式”“情境创设式”等复习课模式,“目标引领自主建构”新授课模式在全区推广并获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先后参与2003年版、2019年版国家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期间,杨维国开发的蛋糕型能量流动模型、手绘的血球计数板结构图等均被编入了新版教材。他还将教材中延用多年的表格式密码子表改造为轮式并进行了优化,该成果发表于《生物学教学》,目前已有十九篇教学创新或教具研发的文章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期刊发表。
重构校本课程体系
拓宽育人途径
杨维国主导成立公益学生社团“一抹绿植物保护协会”,带领孩子们调查校园植物、为植物挂牌、编撰《校园植物志》、远足植物园。指导创办社团刊物《看!凤城那一抹绿》,引导学生师法自然,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然情怀。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激励学生从动植物身上获取灵感和启迪,实施“无痕化”生命教育,促成学生积极生命态度的形成。
春风化雨
温情育人
杨维国坚信温情是最好的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注重班级文化塑造,用绵绵诗意,滋润学生心田;用融融暖意,激励学生成长;以文化浸润,从内心深处拨动学生心弦,在诗意和笑声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因育人成绩卓著,多次被评为班主任工作先进个人,并在全市教学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
示范引领
促团队发展
作为齐鲁名师工作坊主持人、“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省级学科工作坊主持人、学校的学科组长,杨维国处处率先垂范,勇当旗手,在自己的学科领域精耕细作,在教学手段方法上与时俱进,通过强化集体教研凝聚团队力量,引领学科团队创新发展。2019年10月7日-21日,杨维国被选派参与了齐鲁名师送教团,赴西藏日喀则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支教、送课活动。期间,基于日喀则学生学习起点,设计制作了系列激发兴趣、发展能力的模拟调查活动。其中,样方法调查模板组件及标志重捕法模拟装置等成果以《用自制学具优化种群密度的模拟调查》为题发表于《中学生物学》2020年第5期。
作为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直接塑造者,杨维国立志将教书育人作为终生孜孜以求的崇高事业,走大道、修大德、铸大业。以研究者、实践者的姿态,探寻教育的真谛,不忘初心、潜心从教、驰而不息、矢志不渝,努力成长为匠心独具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