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71202K21349004N/2020-0215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组配分类: | 乡镇动态 |
文件编号: | 发文日期: | 2020-05-18 |
一个简陋的小岗哨,一架望远镜,一部对讲机……5月4日一大早,在吉山林场孙家峪瞭望哨二楼岗台,苏曰顺又开始了一天的瞭望工作。
“这个活没啥窍门,就是打起精神观察,一刻也不能放松!”虽然防火季已接近尾声,但苏曰顺却没有一点大意,他一边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工作,一边仍不忘向远处眺望几眼,生怕漏掉点什么。
用青春擦亮山林
49岁的苏曰顺虽然年纪不算太大,但在吉山林场可以说算个老人了,他19岁毕业后就来到了林场,在瞭望哨上一干就是30年。
十八九岁的小青年正是精力旺盛闲不住的时候,每天却只能在小破屋子边转悠,面对的只有群山。和大多数人一样,苏曰顺刚来的时候遇到最大的障碍就是寂寞。
“枯燥,太枯燥了!每天只能呆呆地望着群山,年轻人谁不希望出去闯闯?”苏曰顺告诉记者,有次下山打水碰到了豺狼,吓得他好几天不敢出屋,更加剧了他一走了之的想法,但当他看到自己栽下的小树发出嫩芽,山头慢慢变绿的时候,他看到了青春最漂亮的颜色,也让他想起了和母亲为烧水做饭拾柴火、挖荆棵根的艰苦光景。苏曰顺明白,是他报答和守护山林的时候了。
很快,苏曰顺变得“不安分”起来。为了释放压抑,他朝大山喊话,向树木问候;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他买了收音机,听评书、学唱歌……每天山林里都少不了他嘹亮的声音。“那时最火的就是刘兰芳的《岳飞传》,到现在我还能说上几段呢。”说着,苏曰顺亮开了嗓子,“北宋末年,在相州汤阴县孝弟里永和乡的岳家庄……”
大雪封山断了粮
孙家峪瞭望哨是个二层小楼,不到30平方米,一层是休息室,二层是六七平方米的瞭望哨屋,一把椅子,一张木床是全部设备。
“原先的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多,石头垒的屋子,漏风又漏雨,晚上点煤油灯,现在拉上电了,不孬。”和早些年相比,现在的境况让苏曰顺很满意,但硬件的改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苏曰顺告诉记者,他和另外一位同事白天会每隔4个小时换一次班,晚上分上下半夜值班。因为离最近的孙家峪分区驻地比较远,饭菜都是一次带上三四天的,即便是这样,也经常有吃不上饭的时候。
去年冬天,因为大雪封了山,下去带饭的同事上不来,苏曰顺在哨所里差点断了粮。没办法,苏曰顺只能把原先吃剩的馒头搜刮出来用火烤着吃。“你还别说,虽然有点黑,但吃起来还挺脆。”苏曰顺爽朗地笑着说。
只送儿子上过一次学
正在采访时,苏曰顺的电话响了起来,他简单和那头说了句“让他上来吧”,随即就挂断了电话。原来是孩子马上要回学校,妻子问他能不能回家一趟。“‘五一’上山游玩的人这么多,我哪能走得开!让他上山来玩玩也不孬。”
说到孩子,苏曰顺声音明显有些颤抖。“唉,有件事说出来怕你不信。从小到大,我只送他去过一次学校,就是前年他去外地上大学的时候,舍不得也没办法呀!”说到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苏曰顺的眼圈红了起来。
30年来,苏曰顺对家庭亏欠得太多,防火期内他没有假期,出了防火期还要植树,很少能回家,老人生病了赶不上,家里红白喜事基本参加不了,岳父翻盖房子也没能回去帮忙,“有你和没你有啥两样?”这是岳父对他的评价。
聊着聊着,天色渐渐阴沉了下来,苏曰顺的眼睛却亮了起来,“你看是不是要下雨?”护林人最盼着下雨下雪,这样工作强度就会减轻,有了休息的工夫。
“快点下吧!”苏曰顺盼着能够回家给儿子送行。